第254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4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這,也是我畢生的追求。”
陳景恪的聲音並不大,但聽在朱元璋三人耳朵裡,卻是如此的振聾發聵。
朱元璋一時間竟有些失神。
朱標腦海裡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段對話。
當初他詢問陳景恪的理想。
陳景恪是這麼回答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時他並不相信。
只以為陳景恪年輕,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追求,就將聖人言拿來當自己的追求。
這種事情是很常見的,他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
現在才知道,那並不是模仿,而是真的。
再回想認識至今陳景恪的所作所為,不貪財、不戀權、不好色、不圖名。
所提的政策無不利國利民,從未為自己謀取一分私利。
想到這裡,他情不自禁的嘆道:“景恪真君子也。”
朱元璋也微微頷首:“咱大明也要出聖人了。”
陳景恪卻苦澀一笑,道:“這都是蓋棺定論的評價,我不敢保證能否做到始終如一。”
朱標稱讚道:“至少現在你做到了,已經遠超其他人。”
陳景恪沒有再糾結這個問題,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們說了朝廷應當肩負的責任,卻還未說它為何要肩負這個責任,又是誰給予的它這份責任。”
朱元璋不再說話,只是傾聽。
他想知道,在天賦皇權和契約論之外,陳景恪還能提出什麼更先進的理論。
朱雄英則已經默默地提起筆。
朱標頷首問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卻沒有頭緒,不知景恪有何見解?”
陳景恪說道:“想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什麼是國家,國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標提出疑問:“之前你講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國家嗎?”
陳景恪回道:“是的,生產力發展為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物資基礎。”
“可生產力發展,就一定會形成國家嗎?不見得吧。”
朱標略微思索,緩緩點頭:“原來如此,國家誕生的原因更加複雜,生產力發展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陳景恪說道:“正是如此,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國家是什麼。”
前世對於國家的解釋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是統治階級發明出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工具。
陳景恪自然不敢否認這個解釋,但現在是給皇帝畫大餅的時間。
既然要畫大餅,那肯定不能說的這麼赤裸裸,否則這個餅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他決定換個角度來解釋,將餅畫的好看一點。
“我認為,國家是生活在一個區域內的群體,共同組成的政治組織。”
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直到三人都點頭表示懂了,才繼續往下說:
“那麼這個群體為何要組成國家呢?是什麼促使他們這麼做的?”
“我的答案是,自然環境和內部競爭。”
“在大明周邊有很多原始部落,他們的生產力非常低下。”
“不會織布,只能用樹葉獸皮製作衣服。”
“沒有金屬工具,只能用石頭打磨的工具。”
“這與史書上描寫的,我們的祖先的生活情況何其相似。”
“我曾經提出建議,讓朝廷記錄各個藩屬國和部落的風土人情,其目的就在這裡。”
“透過觀察研究這些原始部落的情況,能得知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有助於推演我們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還奇怪,這些蠻夷部落有什麼好研究的,原來你的目的是在這裡。”
“快給咱說說,你都研究出了什麼。”
陳景恪接著說道:“沒有先進的工具,人類個體的力量是脆弱的。”
“無法抵抗猛禽兇獸的襲擊,更無法應對大自然的天災。”
“只有抱團才能驅趕猛獸對抗大自然,才能在惡劣的環境裡存活下來。”
“根據研究蠻夷部落的情況可以得知,最早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抱團的。”
“但是家庭的力量還是太脆弱,慢慢的不同的家庭開始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龐大的群體。”
“這個群體可以稱之為部落。”
“部落集眾人之力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