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百萬常備軍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百萬常備軍,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加入,軍隊才能保持良性發展。”
眾人不禁點頭認同,聽起來似乎真是這麼個道理。
但他們也有疑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極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負擔的起嗎?
陳景恪喘了口氣,繼續說道:
“退役制度,還能有效防止軍頭的產生。”
“士兵常年和軍官待在一起,雙方會形成很深的私人關係,很容易拉幫結派。”
“長期下來,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動,年更換一批,軍官想拉攏士兵也沒有機會。”
朱元璋眉頭一挑,好像還真是這個道理啊。
沒想到退役制度竟然還有這好處,看來真的要重視起來了。
徐達代表軍方提出了一個疑問:“實踐證明,老兵的戰鬥力就是遠強於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陳景恪說道:“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糾正一個不正確的觀點。”
“魏國公你此言,往深處想就是不把人當人看。”
徐達想要辯解,被他伸手阻止:“先聽我說完。”
“老兵戰鬥力更強,就活該一輩子生活在軍隊嗎?”
“就因為他戰鬥力強,就要剝奪他過普通人的生活嗎?”
“好用就往死裡用,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達臉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來他那句話確實有點這個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則有點不自然,你小子指桑罵槐是不。
“雖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可作為統治者,如果我們不把人當人看,而是當做數字當做籌碼,那將是天下最大的災難。”
“追求榮華富貴,追求個人榮譽,這沒有錯。”
“可作為華夏子孫,作為大明的統治階層,我們理當有點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諸位已經確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冊上會如何評價我們,還要看我們做了什麼。”
“想要更高的評價,不在於你個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於你為華夏文明,為大明,為天下萬民做了什麼。”
本來不少人對他前半句話很不以為然,什麼把人當人看。
將領就應該鐵石心腸,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對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會畏手畏腳,反而會害死更多人。
這是他們透過實踐得出來的結論,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扭轉的。
可是聽到後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還是那句話,對於推崇祖先崇拜,擅長記錄歷史,文明未出現過斷層的華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個人最高的追求。
而歷史也已經證明,只有為國為民之人,才能獲得最高評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陳景恪的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不論我們本心是怎麼想的,不論應不應該把士兵當人看。
為了身後名著想,都必須表現的仁慈一點。
陳景恪停頓了一會兒,給眾人思考時間,才繼續說道:
“再說說戰鬥力的問題,大明百萬常備軍,不可能所有軍隊都同時投入戰場。”
“只要我們能保證,正面戰場有足夠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將推行預備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質。”
“等這些人將來參軍,稍加訓練就可以上戰場。”
“先去低烈度戰場磨鍊幾次,就能蛻變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並不會影響戰鬥力。”
眾人不禁頷首,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
但這麼做還是會造成一個後果,增加行政成本。
畢竟不停地退役徵募新兵,還要安排他們訓練上戰場等等,會很麻煩。
直接用老兵,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對此,陳景恪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個好處:
“退役的老兵轉入預備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隨時重新徵召他們參軍。”
“如果大明有五百萬上過戰場的預備役老兵,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朝廷不用花一分錢,多養活了五百萬大軍。”
眾人愣了一下,立即反應過來,還真是如此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