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子統領內閣?
“好。”聽到這句話,朱元璋終於忍不住大聲稱讚。
“難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確實是個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滿意的不是什麼內閣制度,而是讓太子統領內閣。
所謂內閣,他一聽就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
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制度,完美解決了四輔官制度的漏洞。
但還是那句話,靠近天子者,自然擁有權力。
不論如何限制,內閣學士必然會擁有很大的權力。
而讓太子朱標統領內閣,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既將權力抓在他們父子手中,又可以給朱標一個更大的舞臺。
這個法子好,簡直就是完美。
關鍵是這小子是個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擔心什麼,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麼。
想出的點子,既能解決問題,又符合咱的心意。
這才是能臣。
於是他又拉著陳景恪仔細探討了這個內閣制度。
此時他對陳景恪的態度完全變了,之前是一副為難、考量的語氣,現在則變成了商議。
陳景恪就將自己對內閣制度的瞭解,詳細的講了一遍。
有些細節朱元璋很是贊同,有些則不以為然。
不過總體來說,他對內閣制相當滿意。
直到陳景恪將肚子裡的存貨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說道:
“你小子不錯,日後好生輔佐咱的乖孫。”
陳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透過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盡心盡力輔佐太孫。”
朱元璋又說道:“就是你這性子,要謙虛一點,有時候太狂妄了會吃虧的。”
陳景恪馬上就知道,昨天給朱標說的那一席話,傳到了他的耳朵裡。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麼時候都狂,偶爾如此,偶爾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裝傻充愣,卻也並不討厭。一個知情識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誰會不喜歡呢。
“咱還有個問題,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給咱分析分析。”
陳景恪馬上收起笑容,認真的道:“請陛下道來。”
朱元璋問道:“你對科舉有何看法?”
科舉?
陳景恪想到現在已經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在洪武二年舉辦了一次科舉。
然後他就發現,招錄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輩,於是就禁了科舉。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啟科舉。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讀書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夠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夠殺的。
胡惟庸案殺了數萬人,其中官吏就有數千,空印案又殺了好幾百。
天下總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給殺的無人可用了嗎。
趙瑁案爆發,朝堂再次出現了六十多空缺,到現在都沒填滿。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這就是現狀。
徵辟倒是個辦法,然而並不太好用,偶爾徵辟一個人還行,大批次徵辟就和鬧笑話一樣。
舉薦之法漏洞也很大,相當於給權貴們開後門。
思來想去,發現最被他看不起的科舉,反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舉錄取的人,確實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他想找個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卻無一人合適。
要麼是武將,對這玩意兒懂的不多,與他們商討無異於對牛彈琴。
要麼就是讀書人出身,他們肯定會一萬個贊同。
今日發現陳景恪是個不錯的商議人選,這小子是學醫出身的。
又是太孫侍讀,將來不用參加科舉也可以為官。
和科舉,和讀書人皆無利益關係。
關鍵這小子有能力啊,內閣這麼完美的東西都能想的出來,對科舉也應該有不同的看法。
於是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想到這裡,陳景恪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援科舉制的,這可以說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錄取官員方法。
且這會兒朱元璋已經認識到科舉的優越之處,只是對這個制度的缺陷感到憂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