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9章 世紀大和解,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個月後,長安城外,十里長庭。
崔耕帶著五千兵馬,護送著韋后的靈柩,緩緩行來。對面來迎接之人,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帶著大唐的文武百官。
從禮儀的角度來講,李隆基的禮節過重的不是一點半點。
按說,只有有了滅國之功的大將回來,皇帝才可能親迎。注意,只是可能而已。
現在李隆基親自迎接韋后的靈柩,是鬧哪樣?
君臣見禮已畢,崔耕道:“陛下親自出迎,微臣不勝惶恐,這是不是,呃……太過分了一點兒?”
“過分嗎?朕可不這麼覺得。”李隆基非常熱情地道:“這靈柩說起來,是朕的伯母的,難道朕不該出迎?越王你為我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立下了潑天的功勞,難道朕不該出迎?”
“呃……”
崔耕暗暗腹誹,照你這麼說,當然應該出迎。但問題是,你什麼時候這麼通情達理了呢?我還真有點不習慣。
最後,還是那句話,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啊!
崔耕心中一凜,敷衍道:“陛下言重了,微臣愧不敢當。”
“哪裡,越王請隨朕來。”
接下來,李隆基更為熱情,竟要和他同乘御輦。這多麼牛逼?要知道,這幾乎相當於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崔耕趕緊拒絕,李隆基卻振振有詞,道:“這有什麼?想當初,周文王為姜子牙推車,才有了大周八百年的基業。如今朕不欲讓先賢專美於前,難道崔愛卿卻不想為大唐效力嗎?”
“哪裡,既如此,微臣領命。”
崔耕和李隆基一起,乘著御輦,進了明德門。
往街道兩旁望去,但見可了不得了,道路兩旁,無數百姓跪得整整齊齊。
人們齊聲呼喝者;“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越王千歲千千歲。”
非但如此,還有各種橫幅打出。比如“越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點金聖手,澤被蒼生”,“青天之名,飄香九州”,“長安百姓歡迎越王”……等等。
然而,你以為這就是最熱烈的歡迎了嗎?還沒有。
車隊繼續前行,在宣武門前停下,崔耕和李隆基邁步登上了城門樓。
玄武門前廣場上的百姓,足有近萬之眾,黑壓壓的一大片,幾乎將場地完全塞滿。
李隆基手持一張聖旨,開始親自高聲誦讀。
這種聖旨有個專門的名目,叫罪己詔。是皇帝覺得自己錯了的時候,釋出詔書,對天下萬民承認錯誤。
一般這種詔書,既不用皇帝自己寫,也不用皇帝自己念。但是今天,李隆基竟然親自誦讀,真是足見誠意了。
在這份罪己詔裡,李隆基表示,自己年少之時,性格衝動,雖然出心是好的,但也做了不少錯事。
比如唐隆政變吧,雖然韋后做的不對,但還沒到“失德”的地步嘛,自己可以嘗試著勸諫的,不一定就要發動軍事政變。
這當然是純屬扯淡了。
不過重點不是這個,又過了一會兒,李隆基表示,自己之前對越王有過許多誤會,現在深深後悔。
自己已經意識到了,崔耕乃是真正的國之幹臣,希望崔耕這次來了,就莫走了。
請崔耕為尚書左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輔佐自己,造福天下萬民。
最後,李隆基甚至衝著崔耕一躬身,道:“朕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天下萬民,求求越王了,你……留下來吧!”
玄武門下的百姓們甚至在有心人的鼓動下,高呼道:“請越王留下來!”
“請越王留下來!”
“越王不出,奈蒼生何啊?”
……
崔耕到了現在,才明白李隆基究竟想幹啥利用自己愛惜羽毛的特點,用情勢相逼迫,對自己進行一場,不是軟禁的軟禁。
把自己陷在長安,沒辦法繼續發展實力,對朝廷加重威脅。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說明李隆基的確是對自己沒啥好辦法了,才出此下策。
自己該不該答應呢?
崔耕心思一轉,還是決定暫且答應下來。
一來,自己的確想在長安待上一段時間。按道理說,大唐宰相是像走馬燈一樣,替換個不停。自己過段時間走了,也算不得食言而肥。
二來,李隆基今日的所為,堪稱仁至義盡了。自己若不有所表示,恐怕會弄得人心惶惶,以為自己真想造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嶺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