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7章 孤軍成伏兵,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拖住,不給他可乘之機。”
李過折依舊不以為然,道:“拖得越久,對咱們越有利?那也不見得吧?要說我,真拖不起的是咱們。其一,咱們契丹軍大部都在幽州城內,外面沒什麼援軍。兵法有云,外無必救之兵,內無必守之城。而崔耕呢?還有嶺南道、劍南道乃至安南都護府的兵馬不斷開來。其二,當初城破之際,幽州城內的糧草被焚燒一空。如今我軍的糧草,只能堅持不到三個月了。其三,大家是不是忘了,還有一個高仙芝!他那出了什麼么蛾子,咱們契丹全族,恐怕有滅族之憂啊!”
“高仙芝麼……”
如果說李可折前兩條理由,還有些危言聳聽的話。那麼,最後提到的“高仙芝”,卻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可突於和李娑固的面色,都難看起來。
當初新羅興兵犯唐,崔耕奉命總覽山東、河北兩道的大權,征討新羅。在準備好出兵之前,他派了高仙芝率五萬大軍,囤兵水之畔,阻止新羅軍繼續西侵。
然而後來,出了種種變故,崔耕被改封越王,帶領心腹人馬南下。高仙芝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並未跟隨。
從那以後,他的五萬兵馬,繼續囤積於此。
後來,契丹興起,渤海國建立,高仙芝這五萬兵馬,夾在渤海國和新羅之間,成了一支孤軍,全靠大唐水軍提供軍資。
也正是由於這支軍隊的存在,渤海和新羅對大唐一向尊敬。
表面上看,高仙芝這支兵馬和契丹並不接壤。但是,如果渤海國願意借路的話,高仙芝完全趁著契丹兵力空虛之機,直插契丹人的老巢,重演當年默咄偷襲契丹的舊事。
雖然考慮到唇亡齒寒的因素,渤海國未必肯借道。但是,對面的唐將是崔耕啊!他既是人的神使,又是高仙芝的舊主,說不就能說服二人同意這個計劃!
就算不出現這個最壞的情況,崔耕萬一說服高仙芝重新投奔自己呢?
短時間內,崔耕的兵力就能增加一倍。契丹的拖延之計,就算給自己掘墓了!
李娑固越想越是害怕,站起身來,在帳內來回踱了幾步。
終於,李娑固停住了腳步,沉聲道:“不得不說,現在到了我契丹國生死存亡之際。本汗有兩條建議,還請可突於將軍務必成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