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崔耕如何賞,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知道。
狄仁傑一語驚起千層浪,眾人滿臉盡是匪夷所思之色,整個金鑾殿莫名其妙地沉寂了下來。
居然不聲不響地就把倭王抓了?
還僅僅是一個州府下轄的折衝都尉府?我怎麼不知道咱們大周竟然這麼牛逼呢?
靜寂持續不到片刻光景,霎時,整個金鑾殿都沸騰了,滿朝文武們七嘴八舌地紛紛問起狄仁傑是怎麼回事。
按照朝廷規矩,朝堂自然不能喧譁,早有御史言官掏出了小賬本,刷刷點點,準備彈劾某些人君前失儀。
不過武則天聞聽喜訊儼然笑得合不攏嘴了,擺了擺手,示意言官們他們不必多管。
是啊,經過了幾個月改朝換位,這麼長時間的血雨腥風,朝堂也需要鬆快些啦。
一直亂了將近一刻終,金鑾殿內才逐漸安靜下來。
狄仁傑當即繪聲繪色地講起了崔耕平亂的過程。
不過從他口中所出的這個版本,這場平亂的主角不再是崔耕,而是大師陳三和,什麼五大咒術啊,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啊,掌心雷啊,講得繪聲繪色,宛若親歷。
在他的介紹裡,是多虧了陳三和被崔耕感化,被陛下的德行所懾服,棄暗投明,官軍才有了這麼大的戰果。
狄仁傑口沫飛揚地說著,文武臣工們點頭附和著,蘇良嗣謀反案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轉移了。
忽然,一股不祥地預感湧上了周興的心頭,不免急忙打斷道:“狄相,您說了這麼多,又跟今日咱們談的蘇良嗣謀反一案有何關係?”
狄仁傑道:“當然有關。蘇老相爺一案,只有韋方質一個人的口供,何以服天下人?但有了這份口供,判其無罪又不大妥當。所以,本官以為,應該由這位法力通玄的陳三和算上一卦,看看此事到底是否為真。”
“讓陳三和算卦?”
周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誤以為自己聽錯了,少不得一陣乾笑,不屑道:“讓江湖術士來參朝議政,來判堂堂一國宰執是否有罪,是下官聽錯了話會錯了意,還是狄相糊塗了?呵呵,這也太過兒戲了!”
狄仁傑渾然不覺兒戲,格外正兒八經地說道:“此案撲朔迷離,證據似有卻不足,委實難判!陛下天授睿智,不如就由陛下乾綱獨斷,周大人以為如何?”
好賴話都讓你狄仁傑說了,周興還能說啥?難道說不行?
借他周興天大的膽子,也不能說武則天沒有乾綱獨斷的權力吧?周興當即第一時間拍馬屁道:“陛下自然是天授睿智,古今往來第一人,就依狄相所言!”
這就是狄仁傑和周興的區別了。
為什麼狄仁傑簡在帝心?因為他比周興更懂武后的心思。
他知道武后哪裡是想趁機殺蘇良嗣啊,而是想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在這個敏感的階段不殺蘇良嗣。
而周興來俊臣一流呢?根本就揣摩不透聖意,以為多構陷幾個大臣,替武后殺幾個反對她的大臣,就是迎~合聖意了。須不知拍須遛馬和揣摩聖意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所以,狄仁傑在武后心目中是堪比股肱的良臣,是有大用處可以辦大事兒的。而周興來俊臣之流呢?以武后的心性和手段,扔了可惜,但想倚為肱骨又是天方夜譚。這幫人就是武后鞏固新皇權的夜壺,用得著了就拿出來,用不著了就一腳踢進床底下。
果然,狄仁傑一說完,武后的嘴角便微微揚起一絲,露出了尋常人察覺不到的笑意。
緊接著,狄仁傑非常配合地表示,陳三和既然立了如此特殊的功勞,陛下是不是可以破例召見一下?
果然會來事兒,武后又是發自心底的一聲讚揚!
她連告狀的老百姓都召見,這有什麼不可以的,而且要想解了蘇良嗣案的尷尬,就必須岔開注意力先見上一見這撥人,於是點頭應允。
最後狄仁傑又補了一句,關於蘇良嗣的案子,陛下如果覺得難以決斷的話,可以聽聽陳三和的意見。
這麼一轉,建議還是原來那個建議,但就不損朝廷體面了,因為既然武后召見了陳三和,那這廝就不是普通的江湖術士了,而是為大周擒了倭王的功臣啊。就算是術士,那也是皇家術士,不是?要放在後世大明朝那會兒,這都是國師的待遇啊!
好吧,狄仁傑牛逼,周興無可奈何,服了!
武則天本就不想殺蘇良嗣來衝擊新得來的皇位,見著狄仁傑這麼恰逢時機地幫她鋪了臺階,馬上就當朝下旨,說是明日早朝在金鑾殿上召見陳三和以及沈拓。
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