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崔耕如何賞,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韋方質和蘇良嗣不僅沒仇沒怨,還志趣相合。

他之所以要把蘇良嗣牽扯進來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韋方質壓根兒就不是什麼錚錚鐵骨的硬漢,小皮鞭一抽就嗷嗷叫疼,根本吃不住嚴刑屈打。還有就是韋方質這老貨吧,自打裝逼被構陷入獄後,心裡就不平衡了,總想著自己和蘇良嗣都尼瑪是大唐的宰相,為啥我身陷囹吾馬上就要開刀問斬,而你卻繼續在政事堂裡坐著宰相位置呢?得了,咱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吧。

於是乎,一通嚴刑拷打下韋方質就屈打成招說,對,我就是要謀反,而且,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和蘇良嗣在密室中商量好的。

一番話下來,當真是害人又害己,連讀書人最後那點臉面都沒了。

周興一看供詞大喜,哪裡會管這供詞的真偽如何,馬上就樂顛顛第拿著這份供詞去找武則天。

不過武則天一看這份供詞就為難了。

打天下和坐天下的感覺,非常不一樣。

原來她是太后攝政,內心極為不自信,當然是下手不留情,大殺特殺。現在當了皇帝了,心態就改過來了,維護朝廷穩定的心思佔了上風,不想殺那麼多人,弄得人心惶惶。

再者,一個宰相謀反能解釋成此人喪心病狂,兩個宰相也是喪心病狂?武則天現在總共才五個丞相,武三思,武承嗣,狄仁傑,韋方質和蘇良嗣。

把武家人除去,合著一半以上的宰相都想造反?那她武則天宣稱自己“順天應人”登基,不就成了一個笑話了嗎?

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武則天不願意處置蘇良嗣,那就是兩個人之前有些小過節。

當時武則天還是太后,有一個男寵叫薛懷義。此人仗著武則天的寵愛,非常囂張跋扈,結果被蘇良嗣抓住一個錯處,狠狠地當眾扇了幾個耳光。

當時武則天為了好名聲,不僅沒有處置蘇良嗣,還訓斥了薛懷義一頓。

如今剛奪了李唐天下就處置起蘇良嗣來,會不會被天下言官們認為老孃是在反攻倒算?史官們還不狠狠記上一筆啊?

而且前幾天蘇良嗣自知和自己不對付,已經主動請辭了文昌宰相,只是擔任一個同鳳閣鸞臺三品。也就是說只享受宰相待遇,不擔任宰相職司。有看檔案之便,卻無審批檔案之權。

這時候再斬盡殺絕,滿朝臣工們會怎麼想?

所以,武則天權衡一番後,決定不到萬不得已,即便蘇良嗣真的有謀反之意,這個時候都不能殺!

但不殺歸不殺,但她也不想打擊酷吏周興的積極性。不然以後誰給她打小報告?

左右為難之下,她就將這事兒拿到金殿上來說了,證據就是這麼個證據,各位愛卿你們討論一下吧,到底要不要抓了蘇良嗣審一審?

狄仁傑自然是想保蘇良嗣這個李唐老臣的,當場就表態說,這麼大是事情,單獨一個口供怎麼算?孤證不立。

周興當時就不幹了,說謀反這種事,誰還能滿世界宣揚?有一個口供就算不錯,莫非狄相是同情反賊了?

他倒打一耙的本事用在別人身上還好使,用在狄仁傑身上那真是撓癢癢了,誰不知道狄相如今簡在帝心,武后沒有登大之時就是股肱之臣了?

果然,狄仁傑聞之亦是針鋒相對,大罵周興道,誰不知道你姓周的最擅長的就是誣陷,這種口供算個屁啊,要多少我能給你多少。要不然這個案子你不用管了,交給我來審?要論斷案,在狄某人面前,你算個蛋啊?

在這種專業問題上,周興當然不敢敢跟狄仁傑較真,於是他轉移話題,說,沒聽說宰相還要審案的。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不審可以,要不讓索元禮來審?

就這樣,雙方吵了半天,也沒分出勝負來。

最後,狄仁傑心中一動,想起了昨天晚上的那件事,這事兒是不是有可資利用之處?

於是,他就跟人來瘋似的衝著武則天大禮參拜,高呼道:“微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武則天都被他拜得有點懵圈了,順嘴問道:“朕喜從何來?”

狄仁傑正色道:“一個月前,有倭王大友,率千餘大軍渡海而來,先攻刺桐港,後攻泉州城,幸賴武榮折衝都尉府長史崔耕,率三百健卒奮起反擊,生擒倭王及以下八百九十三人。此乃我朝前所未有之大勝,臣為天下賀!為大周賀!陛下賀!”

為了避免武三忠的從中作梗,沈拓等人此番是完全秘密地帶著陳三和以及押解大友皇子進京的。所以,這件事不僅武則天不知道,除了狄仁傑,沒有任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劇透紅樓,黛玉心態崩了

煙雨織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