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4章 大儒躬身拜,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善能比本官身份高?呵呵……”崔耕聳了聳肩,頗有些不屑置辯的意思。
崔秀芳揚了揚白皙脖頸,爭道:“奴家可沒說大話,你崔縣令不就是個六品官嗎?哼,人家李善又不是沒當過。你聽我跟你說說李善其人吧,省得你孤陋寡聞!”
隨即,她將李善的來歷娓娓道來。
李善,今年四十六歲,揚州本地人。學識貫通古今,有“書簏”(也就是書箱)之美稱。
十八歲中進士,被任命為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
三年後,轉為潞王府記室參軍,授涇城令。涇城同樣是上縣,官秩六品。
後來,他因為與賀蘭敏之交好,被武則天親自下令罷官,回到了揚州城。
從那以後。李善表面上的身份就是一個教書先生。
世所公認,李善註解的《文選》天下第一,每年來慕名來求學的學子都有上千人。
將近二十年下來,光是自認他的學生的都有一萬多人了。
其中很是出了十幾個進士及第的,最高的三人如今已經官居四品,至於朝廷中下級官員更是數以百計。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善盡管在與麗競門的鬥爭中頗落下風,但儘可維持。
……
崔耕聽完後,仔細一琢磨,面色有些尷尬起來這個李善的身份比起自己來,哪裡是隻高不低啊?而是尼瑪甩了十幾條大街好麼?
李善曾任沛王的侍讀、潞王的記室參軍,這兩位都是朝廷親王,而且根正苗紅的李唐皇室的親王!
這倆位跟武攸緒這種武家子弟的野路子安平王可不一樣,含金量不在一個檔次。
賀蘭敏之更不得了,原來曾受了武則天的命令,過繼給武士當嗣孫。要不是他自己太過作死,現在就沒武三思和武承嗣什麼事了。
如果不是吃了賀蘭敏之的牽連,被武則天罷了官,李善現如今混一個三品以上的官職,簡直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哪怕如今落魄了,單憑那些弟子以及當世大儒的名聲,讓誰來評論,李善的身份也比自己這個六品縣令金貴得多啊。
淳于良更是猛地一拍腦袋,道:“我想起來了,李遠山先生不是就是原名李善嗎?可是……他不是當世大儒嗎?怎麼成了一個賊頭兒?崔小娘子,你是不是搞錯了?”
“絕對錯不了,李善,字遠山。”崔秀芳解釋道:“其實李家數代都是揚州城坐地分贓的大寇,若有小賊在揚州城犯案,必須給李家抽頭,李善只不過是繼承祖業罷了。”
話說到這,崔耕忽然想起一起事來,道:“當日你走私鮮魚入城,莫非也要給李家抽頭兒?”
“我?那倒不用。”崔秀芳緩緩搖頭,道:“妾身家和李家頗有淵源,他不敢對妾身不敬。”
趁著這個機會,崔耕趕緊問出了縈繞心中已久的一個問題,道:“秀芳你究竟是什麼身份?怎麼功夫那麼好,還認識一個坐地分贓的大寇?”
“我……”
崔秀芳目光有些閃爍,微微低頭道:“妾身……妾身不想令祖宗蒙羞,這身份還是不說為好。不過妾身可以保證剛才所言句句屬實,李善和妾身頗有淵源,絕不會害我的救命恩人。”
對於李善是不是可靠,崔耕倒沒什麼異議。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在共同的敵人孟神爽倒下之前,此人應該可以信任。
另外,李善乃是當世大儒,與他交好,也不算辱沒了自己的身份。哪怕日後李善真有什麼把柄被人抓住,自己也完全可以推脫不知情。
於是雙方約定,三天後崔耕親自拜訪李善。
至於淳于良,則被暫時被安置在江都縣衙。這淳于良文不成武不就,還有一身的怪脾氣,在跟孟神爽的鬥爭中,崔耕不覺得他能幫上什麼忙。他更多的是看重的還是對方制帽的手藝。
即便他擅長製作的並非後世流行的揚州氈帽,眼光肯定是有的,有他帶頭,把揚州氈帽弄出來不難。
第二天,他就修書一封去泉州,讓林張兩家,趕緊派人來開帽子工坊。
至於說服淳于良的理由也很簡單,他跟淳于良說道,要鬥倒麗競門,乾死孟神爽,就必須有長期持~久消耗戰的心理準備。既然是長期持~久的消耗戰,就必須有足夠的錢財作為支撐。
而你淳于良文不成武不就,只能發揮自己的長項,為大家的合作出上一份力。
很快,淳于良便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崔耕的提議,來主抓氈帽工坊的具體事宜。
至於崔耕答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