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93章 折衝都尉府,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折衝都尉府,是唐時府兵制的基層組織單位,又稱軍府。
隋末時又叫鷹揚府,但到了唐貞觀十年,李二陛下覺得鷹揚兩字兒不太吉利,前隋號稱擁兵百萬,但還是被他們李家軍給幹趴下了,遂取締了鷹揚府之名。
衝,即衝車,是戰車中的一種。折衝,字面上可以理解為:使敵人的戰車撤退。
然而能讓敵人的戰車後撤,只有一種理由,那就是將敵人擊潰。故,折衝有抵禦、擊退,克敵制勝之意。
李二陛下覺得折衝兩個字兒實在是太吉利太給力太有氣勢了!
所以,便將前隋沿用至貞觀十年的鷹揚府,改為折衝府。折衝府長官稱之為折衝都尉,故又稱折衝都尉府。
折衝府分佈大唐各地,隨時置廢,全國軍府數增減不恆,較多時有六百三十三府。
大唐各地六百三十三府,隸屬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管(也就是統稱的十六衛)。
這就是大唐的衛府制。
衛府制,就是以“衛”統“府”。“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
唐朝“十六衛”(即十二衛和東宮六率)遙領天下六百三十三個折衝府(軍府),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
但難能可貴的是,十六衛大將軍對天下軍府只是“遙領”,並不具備真正的戰時指揮權。戰時,由皇帝臨時派行軍大元帥為最高指揮官。
這樣的話,折衝府、地方州縣長官、十六衛和行軍大元帥互相制約,沒有人能夠單獨控制軍隊。如此一來,雖然天下府兵駐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夠直接控制的中央軍隊!
每年,天下各地的折衝府會分番上長安,於他們所屬之衛承擔宿衛長安的任務。
如調發府兵徵防,須朝廷頒銅魚符及敕書,由本州府刺史和折衝都尉會同勘對,魚符和敕書合二為一之後,才能差發離開軍府駐地。這魚符和敕書,史上又合稱魚書!
若上頭有令,需要調發全府府兵前往長安輪職,那必須由折衝都尉來率領。若只調走一部分府兵前往長安,那可以由折衝都尉的左右副手,即左果毅都尉和右果毅都尉來率部前往長安輪值。
折衝府可是大唐帝國在國內的常備軍,除了分番上長安輪值外,更重要的任務是維持所駐州府的穩定繁榮和社會安定。
跟當初崔耕見到的團練軍可不一樣,折衝府可以儲備戰馬、帳幕和鍪、甲、弩、等武器,徵行時配給兵士。雖然說府兵需要自備軍資、衣裝、輕武器和行糧。但往往這些裝備軍糧的採購費用,都是由折衝府所在的州府衙門提供,而且朝廷每年還會撥給折衝府公廨田四頃、公廨錢十萬至二十萬,由折衝府自行處理,或拿來獎勵有功士卒,或拿來撫卹戰死計程車卒,或讓他們自行經營投資來獲利。
這些待遇可不是區區團練軍所能比擬的。
通常情況下,一個州府都會駐紮一個折衝府,然後根據州府轄境大小,還有州府的地理位置,以及州府的人丁戶籍和經濟繁榮,來給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
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及旅帥;五十人為隊,有隊正、副;十人為火,有火長。
同理,上中下不同等級的折衝府,官員品秩也不一樣。
上等折衝府的折衝都尉,秩正四品,左右果毅都尉都是秩從五品,就連長史都是正六品。
而下等折衝府的折衝都尉,官秩正五品,一府長史也不過正七品。
……
不過崔耕好像記得,泉州府好像已經存在了一個折衝都尉府了,而且就駐紮在泉州港那一帶,主要任務就是維護泉州港南來北往和海外來唐的商旅的安全。
因為泉州港是大唐帝國商業最繁榮的幾個區域之一,港口每日進出海船商旅不下一千艘,關係到泉州府乃至整個閩地諸州的一大稅源。
但是,已經有了一個折衝府,為何還要在莆田縣和清源縣合併之後,再增設一個折衝府呢?
那這個折衝府又屬於什麼等級的?駐在泉州港一帶的折衝府都只是下等折衝府,那他們這個縣級的折衝府又算幾等?是直接受命於泉州府這個折衝府呢?還是各管各的,同樣隸屬十六衛中的其中一衛呢?
不知為何,崔耕覺得這個新增設的折衝府,多少有點兒戲的感覺。
等他緩緩反應過來後,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