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百口也難辯,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博陵崔氏在五姓七望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別人想攀關係都來不及,哪有上趕著認親戚的道理?
在崔耕的認知裡,自己一言既出,崔至少也會惱怒地拂袖而去。
可誰知對方居然不急不惱,反而一臉神秘莫測地衝自己豎起拇指,讚道:“我明白了!大哥,好樣的,你有種!有祖訓對不對?你不認也不打緊,小弟能理解。”
崔耕徹底懵圈了,道:“祖訓?什麼祖訓?”
崔咂嘴一聲,道:“想必是令祖上,也就是當年崔挺老爺子的兒子,還沒出生就被趕出了崔家,難消心頭那口惡氣。故給你們這一支後人留下了祖訓,不準後世子孫認祖歸宗,重返博陵崔氏,對不?”
這什麼亂七八糟的?
崔耕發現被崔的腦洞一開,這事兒越扯越大,再不說實話恐怕難以圓回來了。
當即,他趕緊解釋道:“停停停!本官跟你說實話吧,這塊美玉並非我的祖傳之物,是有人送與我的。”
“誰送給您的?姓甚名誰?家住哪兒?從哪得到的這塊美玉?花了多少銀子?”
“呃……”崔耕不能暴露崔秀芳,更沒聽崔秀芳祖籍在哪兒,一時啞口了。
“瞧,說不上來了吧?”
崔得意地拍了拍崔耕的肩膀,擠弄了下眼睛,道:“大哥無須解釋,小弟都懂,心照不宣。你嘴上雖不肯相認,但你骨子裡流的就是咱們博陵崔氏的血脈,這點永遠都改變不了!”
說罷,他一拽鄭的袖子,揚長而去。
崔耕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一時無語,喃喃道:“你懂,你懂個屁啊!”
……
不過自打那天過後,崔就再也沒提過這回事兒。甚至在十來天后,兩人還主動向崔耕辭行。
這倆活寶突然要走,崔耕還真有點捨不得。臨別之前,他擔心兩貨花光了盤纏,跟家裡沒法交代,甚至還送了每人兩百貫錢的程儀。
崔耕親往碼頭渡口,相送二人離去。
開船在即,崔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背囊,眉開眼笑道:“大哥,出手果然闊綽,不枉你我同族一場!你看來揚州,我們吃你的花你的,臨走臨走還要捎拿你的銀子,仗義啊!你就放心吧,這認祖歸宗的事兒,就包在小弟的身上。”
怎麼又提起這茬了?崔耕趕緊叫停:“等等,本官沒那個意思,跟你博陵崔氏真沒關係啊!”
崔哪管那個,一扭身就快步登船,揮舞著手臂賊笑道:“大哥莫要矜持,也莫要死守祖訓,咱們博陵崔氏好不容易出了你這麼一個人才,認不認祖歸宗,可由不得你!”
……
……
接下來一段日子,崔耕就過得比較平靜了。
來俊臣被貶官,孟神爽死了,呂豔飛投降,江南麗競門雖可勉強維持,但已是昨日黃花,行事異常低調。
淳于良研究出來的氈帽不僅在揚州大受歡迎,還遠銷到了長安、洛陽、晉陽等名城。
甚至遠在泉州的林知祥和張元昌都聽到了揚州氈帽的名聲,對崔耕的遠見欽佩之餘,又和他商量,能否在泉州也開一個氈帽工坊,主打外貿渠道。
崔耕雖然經商的本事不如這兩位老商賈,但他大夢千年見識卓絕,稍微一思想便搖頭否決了兩人的提議。道理很簡單,揚州氈帽雖然有名,但史上卻沒有各地竟相效仿的記載,這裡頭肯定是原因的。
崔耕本來還發愁,該怎麼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說服這二位,但誰知他只是略微說了一下自己不贊同此提議,張、林二老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壓根兒就沒問理由。
可見崔耕如今在林知祥和張元昌心目中,已經越來越有分量了。
……
聚豐隆銀號的王有成,在淮南道開展聚豐隆的業務,也進展的非常順利。
這不單單有崔耕的照拂之功,還有崔和鄭還幫著寫了幾封信給各地的族人。博陵崔氏和滎陽鄭氏的潛勢力還是非常驚人的,幾乎王有成走到哪都是一路綠燈。
不過聚豐隆銀號在山西道的進度卻是較為緩慢,雖然曹月嬋沒有書信過來,但崔耕猜測她應該是在山西道那邊遇到了不小的阻滯。
不過王有成卻揚言讓崔耕放心,以曹小娘子的本事,應該能應付得了山西道那攤子事兒。只待今年拿下這三個道的分號業務,聚豐隆就算是實打實地坐穩了大周第一錢莊這個位置。
……
這期間,還從長安那邊傳來一個好訊息,曾與崔耕在淮南道辦過案的肅政臺侍御史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