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百口也難辯,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思止,就是那個曾想染指王瑞月而被崔耕教訓的侯思止,因為“私蓄錦緞”,被現任宰相班子成員中的其中一名宰相李昭德抓住了把柄,責令杖打一百。

與韋湊陰死孟神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侯大御史,也是被行刑之人一時手滑打死了。

當初崔耕忽悠侯思止遠離王瑞月,還真點擔心他有一天明白過味兒來,現在算是徹底解決了後患。

同時淳于良家失火一案,業已宣佈告破,除了一些麗競門小卒之外,在孟神爽伏誅的情況下,身為麗競門副總管的呂豔飛難逃法網。

崔耕為收攏淳于良之心,索性損公肥私了一把,讓淳于良在縣衙裡親手報了血仇,對外就宣稱是“庾斃”。所謂庾斃,指犯人在監獄中因飢餓而死,後也泛指病死。依照慣例,犯人瘐斃官府是不用負責的。

淳于良如今大仇得報,揚州氈帽又風靡市面,自然很快便在崔耕的幫助下重振了家業。

他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又重新蓋起了宅邸,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既然開始新的生活,淳于良自然要去接回自己膝下唯一的獨子,好生培養,將來繼承自己的家業和衣缽。

不過這個時候,卻出么蛾子了。

原因便是他送去大雲寺避難的兒子,無論淳于良怎麼遊說,智滿和尚怎麼勸說,這孩子就是死活不肯還俗。

甚至驚動了大雲寺的方丈親自勸解,到了最後……反而被這個才六歲的小孩說服了,允許他繼續留在寺中。

非但如此,大雲寺方丈還盛讚這小孩有慧根,日後必成大器。

淳于良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也只能暫時接受現狀,只盼著有哪一天孩子能自己回心轉意。

……

……

時光悠悠,又是三個月過去,崔耕接到了一封信,寫信之人正是當初險些成為他老丈人杆子的盧雄。

一直以來他與盧雄都有書信往來,畢竟盧雄在喪女之後,一直對崔耕都頗為關心,儼然有將他視為義子的趨勢。這老爺子基本上一個月左右就來一封信,大部分是噓寒問暖,沒什麼實質內容。

不過這次,書信中卻提到了一樁案子。

他信中提及,長安城有個倉督叫盧景祚,秩九品。

盧景祚主管的倉庫中有個叫張沈的小吏,告發盧景祚盜賣倉庫裡面的糧食,並且拿出了一份文書為證。

盧景祚不承認那份文書是自己寫的,說我出身五姓七望,做一個倉督已經夠讓祖宗蒙羞了,怎麼可能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兒?

大理寺主管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劉幽求為大理正,整好是案子的正管。

五姓七望的官員,紛紛給劉幽求寫信,讓他務必把這個案子斷清白了,不要讓好人蒙冤,一時間劉幽求壓力山大。

非但如此,還有人求到了跟劉幽求關係頗好的盧雄身上,讓他代為說項。

盧雄當然不能勸劉幽求徇私枉法,但在他也隱隱覺得這盧景祚是冤枉的,而那個小吏張沈,則很可能是真正的盜賣糧食的人。

想歸想,猜歸猜,但一切的表面證供卻都指向了盧景祚。

那文書上的字跡確實是像盧景祚寫的,再加上小吏張沈的指證,堪稱人證物證俱在,該怎麼給盧景祚洗脫清白呢?

盧雄正在犯難之際,腦中就想到了崔耕這個孩子。這傢伙被人們稱為“嶺南崔青天”,何不讓他出出主意?

於是,才有了這封信的到來。

看罷盧雄的書信之後,崔耕倒不覺得這是樁無頭疑案。在他看來,這種誣陷人的手段看似高明,然而在史上卻並不鮮見,隨便找個案例一抄就成了。

他當即就寫了回信,告訴盧雄該如何剖解這樁疑案。

首先,取來小吏張沈以往寫的公文,把其他的字都壓上,只露出來一個字讓他猜,到底是不是自己寫的,是就寫是,不是就寫否。

接著,再取那份誣陷盧景祚的材料,把其餘的文字都遮蔽掉,還是繼續讓小吏張沈猜,是不是自己寫的。

如果真的不是誣陷,所猜應該八九不離十。如果是誣陷呢,恐怕得對一半錯一半。

這其實是個機率問題,就算張沈一時矇混過關,猜的次數多了,肯定會露馬腳。

果不其然,書信寄到長安不久,盧雄又有書信回來,誇讚崔耕果然名不虛傳,這個案子真的破了,還了盧景祚一個清白。

誇讚一番表示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之後,盧雄又在信裡問及,說現在長安城內在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