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8章 隆基難偷雞,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實話,崔耕剛才表現的無比堅決,也是打著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主意。
道理很簡單,這場官司在平民百姓眼中很可怕,但在皇室中人的眼裡,這事兒算個屁啊。
不就是李隆基指使人騙了韋氏姐妹的錢財嗎?
李顯是重感情的人,知道了之後,多半以為是小孩子的玩鬧,一笑置之。
韋后呢?恐怕也不會拿李隆基怎麼樣。
歷史記載中,在李顯駕崩後,唐隆政變之前,韋后擔心時局不穩,派兵圍了李旦的府邸。
宰相李嶠就勸諫說,李旦您是看牢了,但他不還有五個兒子嗎?現在要麼把他們關起來,要麼打發他們出外。
然而,韋后表示,現在有資格當皇帝的,不過是李旦一人而已,我把他看牢了就足夠了,不用對李隆基花心思。
結果,棋差一招,被李隆基憑著幾百人就發動了唐隆政變。
所以,崔耕還真不看好,自己把這事兒抖摟出去的後果。說不定,韋后會因為李隆基貪財,對他更加輕視呢。
當然了,劉幽求雖然覺得這事兒多半不會對李隆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不敢賭。
劉幽求可憐巴巴地做著最後的努力,道:“崔相,看在咱們以往,在武榮縣的情分上……你真不能高抬貴手,放臨淄王一碼?”
崔耕擺了擺手,道:“莫談感情了,你劉幽求若是真還記掛著武榮縣的情義,能剛才那麼敷衍本官?這可是你先不仁,我才不義的。”
“好吧,算是劉某人自作自受。”
頓了頓,劉幽求打點精神,繼續道:“不談感情,咱們就談錢。呃……咱們先說清楚,這場交易無論成與不成,你都不會藉著今日這場談話,對臨淄王不利吧?”
宋根海道:“你把我家大人當成什麼人了?告訴你,買賣不成仁義在,我家大人沒你想的那麼沒品!”
劉幽求沒理他,看向崔耕,正色道:“本官想請崔相親口答應!”
“本官可以答應你,不過,錢財麼……本官不缺。”
“您是不缺,但是,戶部呢?如果崔相答應不追究此事,我就能讓戶部進一筆三百萬貫款子。”
“戶部?三百萬貫?”崔耕咬著牙,道:“好啊,劉幽求,你果然之前給我打著埋伏?!現在終於露餡兒了吧?”
劉幽求苦笑道:“現在說這個都沒用了,而且……之前我確實沒辦法把這筆錢拿給您。”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這個吧,臨淄王做琉璃買賣這不虧空了許多嗎?就想辦法找補。於是乎,我就偷偷地……”
“啥?你貪汙了三百萬貫?”崔耕被嚇了一挑,道:“不是本官毀諾,這麼大的事兒,根本就瞞不住。別人告發了你,你可別賴我不講信譽。”
“當然不是貪汙,而是取個差價……”
劉幽求為李隆基籌錢的事兒比較複雜,講了足足一刻鐘,才把這事兒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
此事的關鍵,就在於“鹽稅”二字。
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鹽稅的徵收。到了漢武帝時,更是實行鹽鐵專賣制度,鹽稅成了朝廷的一大財源。
自漢至兩晉南北朝,鹽稅基本就沒停過。
然而,大隋建立之後,鼓勵生產,朝廷不再收食鹽之稅。也就是說,全國範圍內的鹽池歸朝廷所有,但不禁百姓煮鹽謀利。
大唐承襲隋制,也不收鹽稅,直至今日。
現在長安的鹽價是每鬥十文錢,可謂十分廉價。
劉幽求打的就是鹽稅的主意。
但是,加稅得地方官府配合,他的手伸不了那麼長。再說了,即便收鹽稅也是進國庫,跟李隆基完全沒關係。
於是乎,劉幽求就以“籌集救災錢”為理由,偷偷地將均州武當縣的鹽池作價三十萬貫,賣給了李隆基。
把鹽池賣給私人後,均州附近百姓再想吃那麼便宜的鹽是不可能了,隨隨便便長價一倍絕無問題。
至於其他地方的便宜鹽過來賣?笑話,運費不要錢啊?
當然了,李隆基需要的是快錢,不可能靠賣鹽慢慢回籠資金。於是乎,他把這個鹽池賣給當地的土豪,總共得錢三百萬貫。
劉幽求道:“若是崔相答應了,我就可以以“當初鹽池賤賣”為理由,讓臨淄王補上差價,這筆三百萬貫的款子,不就進了戶部了嗎?”
崔耕笑吟吟地道:“這麼說……李隆基是破財消災了?你可能做得了他的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