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零六章 重要時刻,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時代的漢城,雖然比平壤城大一點,但是也沒有大到哪裡去,與平壤城一樣,都是沿江建城,呈南北走向,南北長,而東西窄。
漢城北面是北漢山,上面有個山城,叫作北漢山城。
南面是南漢山,上面也有個山城,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漢山城。
南北兩座漢山城,都有道路與漢城相通,而朝鮮國中如今僅有的一萬多御營常備軍,主要就駐紮在這兩座南北漢山城中。
漢城的東南面不遠處,就是漢江,而昌德宮就位於漢城與漢江之間偏北的淺山丘陵地帶。
姜曰廣一行人在漢城西門即迎恩門外,見過了前來迎接的朝鮮官員之後,就在綾原大君李俌和領議政尹昉等人的引領下,一路穿過漢城貫通東西的大街,往昌德宮方向而來。
跟著一起來的扈從,只有喬啟泰率領的一百五十名肩挎崇禎一式燧發槍的錦衣衛校尉力士。
黃龍和劉興賢雖然也一同跟著前往昌德宮,但是其麾下合計一千五百多名明軍將士,則由其他將校帶領著,被安排在漢城東門外的空地上自行紮營休整。
朝鮮人則在這個地方已經備好了酒水食物進行犒勞。
昌德宮中自有國賓館,可以供給大明天使及其隨行人員住宿,但卻住不下如此多計程車卒。
再者說,這一千五百餘人說多不多,但說少卻也絕不算少。
畢竟當初李倧等人發動慶雲宮變的時候,手底下的兵馬也不過才幾百個人而已。
如今大明天使除了錦衣衛的一百五十名火槍手之外,還有這麼一千五百多天津水師以及東江鎮右路挑選出來作為護衛的精銳,萬一進了宮中,搞個什麼突擊,這朝鮮國還不立馬玩兒完了嗎?
對此,姜曰廣等人當然也都能理解,所以就同意了朝鮮人的安排,將這天津水師計程車卒和東江鎮右路計程車卒統一安排在了東門外與昌德宮之間的空地上自行紮營。
若是安排在城中,不光是朝鮮人不放心,就是姜曰廣對東江鎮右路那些“和尚兵們”也不放心。
如今的漢城之中,多有從北方一路逃難而來的朝鮮貴族、士子和百姓們,這些人中又有不少是從東江鎮右路軍的刀下逃出來的,東江鎮右路“和尚兵們”的特徵又是如此扎眼,一見之下,必能認出,如此一來,雜處城中,恐怕就會引發事端。
就是這些朝鮮人不敢去招惹東江鎮的軍隊,但是卻備不住這些軍紀散漫的“和尚兵們”去騷擾漢城百姓啊!
然而安排在城中雖然不行,卻也不能安排在西門外,因為安排在西門外等於說是將這些大明將士拒之門外了,這哪能行啊!
所以,在歡迎大明天使的鼓樂聲中,讓這些隨行的大明士卒進城,然後穿過城池,到東門外紮營,就成了一個最佳的選擇了。
朝鮮人的這點心思,報告給姜曰廣之後,姜曰廣略一想,也就同意了朝鮮方面的安排。
因為有了喬啟泰手下的那一百五十名裝備著繡春刀和崇禎一式燧發槍的錦衣衛,姜曰廣一行數人的安全是完全有保證的了。
昌德宮的大門叫作敦化門,進了敦化門之後就是禁川橋,過了禁川橋往前穿過一個侍衛林立的廣場,前面就是仁政殿。
姜曰廣之前來過,如今故地重遊,自然是輕車熟路,當下在綾原大君李俌和朝鮮領議政尹昉一左一右的引領下,快步走向仁政殿。
林立在廣場御道兩側的朝鮮衛兵,此時此刻也都齊刷刷地跪在了地上。
跟在姜曰廣身後的李信和張溥,一邊享受著這種前所未有過的超常待遇,一邊難以掩飾心中的激動。
大明朝的國力如今雖然遠不能與開國之初相比,甚至也不能與萬曆年間大軍赴朝抗擊日寇的時候相比,但是與朝鮮這樣的屬國相比,卻仍然是遠遠勝過它了。
否則的話,大明的時節來到朝鮮,又哪裡能夠擁有這樣的待遇?
昌德宮仁政殿前的廣場不是很大,至少與北京紫禁城皇極殿前的大廣場沒法比,但是過了禁川橋往前走,也有著二百步左右的距離。
禁川橋後世的時候改為錦川橋,其原意與紫禁城的“禁”字大體相同,就是閒雜人等禁止跨越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景福宮還是昌德宮,這些朝鮮的宮殿建築,遵守的都是大明朝的規矩,與紫禁城相比,不光是規模要小、規格要低,地基和樓臺都要矮小一些,就是使用的顏色也只能用青、白、灰等相對低調一點的色彩。
黃色或者明黃色,那是絕對不允許使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