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九五章 意料之外,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每當想到原本歷史上發生的這些事情,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都會心痛不已,而這也是他在軍機處,以及講武堂和近衛軍中堅持提倡民族主義思想的的根本原因。
明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民族主義的成功之上的。
明太祖討伐蒙元的檄文,就是明初士大夫階層民族主義主張的最集中最鮮明的表達,“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句響徹後世的名言,就是在其中最先提出來的。
可惜的是,推翻了蒙元異族的統治之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演變,特別是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大明南北的讀書人已經不再去關注什麼華夷之辯了,也不強調華夷之防了,轉而只關注起個人及其家族的成功,個人及其家族的富貴榮華。
這些本來應該是華夏民族脊樑的讀書人,紛紛以家族取代了民族,將自己家族的利益凌駕於民族的利益之上,只要自己家族得意安享富貴,哪管什麼民族的存亡絕續!
一個群體一旦在精神上喪失了最起碼的民族主義意識,那麼這個群體就絕不可能再有什麼民族氣節,最後淪為滿清鐵蹄南下的帶路黨和走狗幫兇,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如今的情形正在往崇禎皇帝希望看到的地方轉變,雖然他還做不到將整個天下的風氣轉過來,但至少已經能夠影響和改變到自己身邊的這些人了。
原本歷史上流民領袖之一的李信,現在早已跳出了過去認識上的窠臼,中原人多地少,土地兼併嚴重,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長城外面不是還有更加廣袤的土地嗎,遼東半島之上,朝鮮半島之上,不是還有數之不盡的良田沃土嗎?
你寧肯忍飢挨餓地守著被幹旱折磨的死去活來的故土村莊,而不肯冒一點風險,艱辛跋涉到邊疆之地開墾耕種,那麼你餓死了也是活該!
朝廷開放邊疆,鼓勵移民屯墾,大量的良田沃土不要錢分給你,同時還開放沿海,鼓勵出洋謀生,只要肯出力,總有一口飯吃,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會因為饑荒而燒殺搶掠,而聚眾作亂、佔山為王,這在如今的朝廷命官李信的眼中,是絕對的十惡不赦!
這就是原本歷史的義軍領袖之一李信,在前往朝鮮的途中聽聞西北流賊竄晉之後心中湧現出來的想法!
從理藩院副使姜曰廣以及隨行的錦衣衛副千戶喬啟泰寫回來的奏報之中,瞭解到李信的一些言行之後,崇禎皇帝由衷地感到欣慰,自己的用心看來的確是沒有白費。
不光是李信因為在軍機處的舍人生涯,以及這一次經過東江鎮出使朝鮮的行程,視野和見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連崇禎皇帝一直有意提防的東林新生代領袖人物張溥,都發生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變化。
在最近收到的姜曰廣的正式奏報之中,姜曰廣向朝廷請示,說這次出使朝鮮的副使、翰林院編修張溥,請求常駐朝鮮國開壇講學,並請崇禎皇帝賜給朝鮮一批國子監在崇禎元年新刻印的四書五經、朱子大全。
原來,張溥跟著姜曰廣到了朝鮮國之後,因其崇禎元年恩科探花、大明翰林院編修、大明江南士林新晉領袖,以及大明天使的多重身份,很快就受到了朝鮮儒學士林的追捧和膜拜。
而最近幾十年在朝鮮大行其道的各個書院,也紛紛請他前去講學、傳道、授業、解惑,而張溥這個人與一般人想法不同,他跟歷史上一樣,覺得自己肩負著傳播孔孟之道的神聖使命,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開太平”。
既然朝鮮國計程車林子弟這麼熱烈地歡迎自己和崇尚儒學,那麼他作為有志於“為往聖繼絕學”的聖門弟子,自然有責任將儒學在朝鮮發揚光大,教授給朝鮮士林以華夏正統儒學,提升朝鮮國儒林弟子的儒學水平,糾正他們在孔孟之道上的偏頗和錯誤。
可以想見,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在四月中旬的時候,接到來自朝鮮的這份奏報,內心之中該是有多麼的意外和高興了!
崇禎皇帝對於像錢謙益這樣的東林領袖,並沒有太多戒心,這樣的人不過是政治上的投機分子和變色龍而已,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比較有成就的文人罷了,本身並沒有多少政治上的才幹和能力。
而張溥這樣的人卻不十分同。
歷史上,張溥沒有考中崇禎元年恩科的進士,但卻一直以舉人的身份活躍在江南士林之中,先是與一批不得志的東林弟子參與組織了應社,後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沒有考上進士,但是卻在南應社的基礎上,在京師廣泛聯絡其他的落選舉人,又發起組織了一個北應社。
到了崇禎二年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