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一八章 熹宗歸葬,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今,當了一年的大明天子之後,崇禎皇帝對於朝政的熟悉和控制,已經基本上做到遊刃有餘了。
皇極殿大朝會,也從最初剛剛登基時候的天天上朝,改成了每月兩次的朔望朝。
朔望朝,是歷史更為悠久的一種傳統了。每個月裡,皇帝只在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搞一次在朝京官的大朝會。
現在,崇禎皇帝也恢復了這個古老的傳統,之前堅持了幾個月之久的逢五大朝,也放棄了。
對於清流御史的上書批評,如今的崇禎皇帝依然採取置若罔聞的態度,只要內閣和軍機處的幾位重臣不反對,那就無關痛癢。
當然了,皇帝因為大殺閹黨而在士林之中快速樹立起來的好名聲,如今也在一批批清流君子的批評下,開始往下坡路上走了。
不過,內閣和軍機處幾位重臣卻沒有人站出來反對,至於原因,崇禎皇帝當然心裡有數。
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皇帝舉行大朝會的目的很明顯,其中一個就是要用朝堂之上所有有資格上朝參與廷議的朝臣,來稀釋和制衡內閣閣臣手中的權力。
有明以來,當皇帝對內閣不滿的時候,就會頻繁舉行大朝會,透過訴諸廷議,讓更多人參與到朝堂決策之中,從而稀釋內閣閣臣的分量。
因此,皇帝恢復朔望朝,既師出有名,又對內閣和軍機處有利,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畢竟內閣和軍機處的大臣們,一直在文華殿和武英殿,與皇帝保持著通暢的聯絡。
所以,如今的皇極殿大朝會,除了朝廷需要興師動眾地搞的一些禮節性、程式性的活動之外,就是公開宣佈一些重大的詔令頒佈、人事任免、朝廷決議了,已經完全流於形式。
然而,即便是大朝會已經淪為了形式,有需要搞的時候,還是要搞一搞的。就像後世紅朝每年三月搞的那些年度大會,雖然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但是該開的時候還是得開一開的。
大行皇帝也即是熹宗皇帝歸葬德陵的日期、程式和儀式,就是在十月十五的大朝會上定下來的。
到了十月二十八日寅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多,崇禎皇帝起床更衣,然後與皇后周氏、麗妃田氏、靜妃袁氏,以及蘭妃博爾濟吉特氏一起,身著素服,在司禮監在京諸內臣的陪同下,先去鍾粹宮,請了熹宗皇帝的懿安皇后,一行人在燈火通明的紫禁城中步行,來到了大行皇帝停梓處,也就是武英殿後面的仁智殿,俗稱白虎殿。
到了這裡,在早已等候在此的禮部官員指導下,與內閣閣臣、軍機大臣們一起,先行祭拜一番,讀了一通祭文,然後燒掉。
祭文的內容,大概是告訴熹宗皇帝,今日就要歸葬了,請他安息的意思。
正式起靈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得先哭上一通。
到了寅時與卯時交接之時,皇帝帶領後宮一種后妃以及懿安皇后,各回自己居處休息。
內閣首輔李國鐠、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禮部尚書徐光啟等人,則指揮著錦衣衛和內廷太監們,將熹宗皇帝棺槨運至午門外的輅車之上,然後帶著午門外等候的其他有資格參與廷議的京官和勳貴武臣一起,簇擁著天啟皇帝的棺槨輅車,在京師三大營精選士卒的護衛之下,先行出城,往昌平方向而去。
京師距離昌平天壽山陵區雖然不遠,但也有六十多里的路程。而且一路上,但凡遇到橋樑或者幅度較大的彎道,送葬的官員勳貴們還要跪地大哭一陣子,所以需要的時間比正常行進要久一點。
熹宗皇帝生前從未乘用過的那架四輪輅車,如今成為他的靈車,前面十二匹白馬拉著,後面則跟著人人皆著孝衣孝帽的勳貴京官們。
就這樣,為天啟皇帝棺槨送葬的隊伍,一路上走走停停,官員勳貴們在內閣首輔李國鐠帶領下跪跪起起,一直到了日頭就要落山,才總算是到了德陵的外面。
李國鐠就帶著送葬的勳貴官員及大隊人馬,在這裡停靈,一邊稍事休息,一邊等待皇帝駕到。
熹宗歸葬德陵,這是一件大事。如今的崇禎皇帝當然要來,一來自己繼承了朱由校的皇位,二來朱由校一生短暫而且命苦,實在是值得憐憫。
再說,如今有了御用的四輪馬車,皇帝出行不再像過去那樣繁瑣複雜,趁機出宮走走看看也是好的。
內閣首輔李國鐠帶著大隊人馬護送熹宗皇帝棺槨先行離開之後,崇禎皇帝帶著其他關鍵人員,午時出發,前往德陵方向行進。到了傍晚時分,載著皇帝、皇后以及其他後宮人員的十數輛馬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