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九六章 臨洮漢中,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末的流賊,就像大明朝機體上的癌症一樣,轉移擴散的地方越多,對大明朝這個機體的傷害就越大。
一旦這一次也像歷史上那樣,沒有能將他們趕回陝西,或者就地消滅掉,讓他們再一次從山西南下,越過黃河,流竄到河南腹地,然後再到廬鳳和湖廣四處流竄破壞的話,那麼大明朝就很可能也會像原本歷史上一樣最後走向末路。
因此,得知孫傳庭、洪承疇等人,沒能將流賊消滅在陝西本地,也沒有將流賊趕向固原等西部邊陲,崇禎皇帝的內心多多少少有點失望。
但是他也知道,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怪不得孫傳庭和洪承疇。
三邊總督衙門雖然率領著固原鎮軍隊移防到花馬池去了,但是從陝北的綏德、榆林、延安、橫山這幾個地方往西去,一路上都駐紮著防備套虜的重兵,這一路上不管是靖邊衛,還是定邊衛,都不是陝北的流賊敢去招惹的。
而過了定邊衛之後,往西就是花馬池,這是三邊總督衙門和定虜鎮的核心防區,更不是如今的區區流賊趕去觸犯的了。
與此同時,陝西巡撫洪承疇又奉旨在同川、西安、潼關以及漢中等地整軍經武、厲兵秣馬,陝北流賊又不敢南下,那麼剩下的也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往東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流竄了。
說來說去,流賊竄晉的背後,其實還是山西沿黃一線的防禦出了問題。
雖然內心之中多多少少有點失望,但是對於孫傳庭等人在奏報之中提到的幾次圍剿流賊作戰的勝利,崇禎皇帝還是要按照慣例下旨褒獎一番的。
特別是對延綏鎮上下處理俘虜流賊及亂民的做法,崇禎皇帝還算比較滿意,知道這些人終歸還是領會了他的意圖。
在答覆給孫傳庭的旨意之中,崇禎皇帝對堅守延安府城和綏德州城的一應官員進行了褒獎,並將陣斬混天猴張應金的綏德守備杜文煥,提升為延綏鎮右協參將,繼續鎮守綏德。
此外,對於剿賊有功的延綏鎮將士,崇禎皇帝也再一次從內帑之中拿出十萬銀元進行獎勵,並由孫傳庭、賀時雨、馬懋才三人對有功將士論功行賞。
至於孫傳庭等人在奏報之中提及的葭縣回民反賊首領老回回,崇禎皇帝當然知道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就是明末的另一位流賊首領老回回馬守應。
馬守應,也是延綏鎮邊軍逃卒出身,之所以有這麼個綽號叫作“老回回”,是因為他在以漢族軍戶為主的延綏鎮軍中,是比較少見的一個回族人。
後來殺官造反之後,馬守應成了陝北流賊之中區別於其他派系的“回革五營”的首領之一,同時也是在明末各股流賊中造反比較早,同時又堅持到最後的一個重要人物。
“回革五營”中的“回”,指的就是“老回回”馬守應麾下的回回武裝,這是一支比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漢族農民軍破壞性更強的明末流寇隊伍,所到之處殺光燒光,簡直是無惡不作。
“回革五營”後來變成了“革左五營”,就是因為老回回馬守應麾下的回回兵對待漢民太過殘暴,令同一陣營的其他幾支流賊隊伍都看不過眼,不願與他一起並稱,最終分道揚鑣。
張獻忠這個人在明末流賊之中,已經算是夠兇殘邪惡了,但是與老回回馬守應相比起來,還是屬於小巫見大巫的那種。
而張獻忠本人起事之初,就在老回回馬守應的帳下當嘍囉,分家單幹之後也曾多次迴歸依附於老回回馬守應,說起來,他還是老回回馬守應麾下的“附回軍”舊部出身。
馬守應這個人平生就兩個愛好,一個是念經,一個是殺人。
至於他念的究竟是什麼經,不太好說。
這裡只能說,他念的不是什麼好經,至少不是勸人向善的佛經。
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對回回和色目人是比較優待的,享有不少特權。
等到朱元璋恢復中華之後,蒙古人被趕回塞外,而回回和其他一些色目人大部分跟著抵抗的元軍退往西北,剩餘的歸順明軍,繼續定居華夏腹地。
儘管這些回回和色目人,曾經在消滅南宋的過程中,對漢民族犯下過無數殘酷的罪行,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對他們秋後算賬,進行清算復仇。
相反,大明朝後來的皇帝和朝廷官員,對待回回與漢人完全是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的歧視。
比如三寶太監鄭和就是雲南的回回出身。
因此,到了明朝中葉以後,回回再一次遍佈天下了,而其中陝北的綏德、榆林、延安等地,以及甘肅的臨洮、固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