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六零章 東番衛所,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皇帝聽完了沈廷揚的那一番話之後,沒有當場作出什麼表示,而是讓沈廷揚將自己對東番島情形及應對策略形成文字,作為“附片”附在閩浙總督府的呈文之後,令內閣和軍機處諸位重臣都看看,作為票擬的參考。
對於沈廷揚的建議,崇禎皇帝當然是認同的,雖則與自己在後世之時瞭解的情況有偏差,但在這個時空之中卻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所以,崇禎皇帝在沈廷揚又匆匆送來的附片之上,用硃筆寫了一句對沈廷揚的評語,雖然一個字也沒有提到沈廷揚提出的意見,但卻毫無異議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
崇禎皇帝在上面寫道:“居官若盡如沈廷揚,天下何難治!”
沈廷揚拿著送來的閩浙總督府呈文以及寫上了崇禎皇帝硃筆批語的附片,心情十分激動地離開了乾清宮。
這句評語不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原創,而是歷史上崇禎皇帝對沈廷揚的真實評語。
就這一句評語,
換來了沈廷揚的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但是也說明,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君。
至少他對沈廷揚就沒有看走眼。
聽完沈廷揚建議的第二天,崇禎皇帝擺駕來到文華殿,將內閣幾位重臣召集到了一起,議論閩浙總督府提出的問題:
其一,要不要讓鄭芝龍帶兵驅逐盤踞東番島上的荷蘭紅毛夷和佛郎機人。
其二,目前朝廷從閩浙粵等地往東番大舉移民安置的行動,要不要暫停,是不是等待鄭氏驅逐紅毛鬼子之後,再重新進行。
這幾個內閣閣臣都不是傻子,之前都看過閩浙總督府的呈文,對東番島上的漢人移民、土著生番以及紅毛夷人三方情形,也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後來又看了皇帝親筆御批的附片,當然都明白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態度。
皇帝藉助中書舍人的附片來表態自己的態度,在大明的歷史上不是沒有過,但凡有些事情不能以皇帝的名義提出來,就會又朝臣來代勞,而若身邊恰好沒有朝臣的時候,自然只能選擇中書舍人來代筆。
崇禎皇帝在附片上的硃批,誇獎的是沈廷揚這個武英殿中書舍人,但實際上肯定的卻是沈廷揚的立場和建議。
因此,在京的三位內閣閣臣來到文華殿之後,很快就達成了一致。
李國說:“陛下,目前東番島上情形複雜,且此前轉移安置上島的閩浙災民數量已經多達四五十萬口,據閩浙總督府向戶部報備,東番島西海岸平原谷地,可以開墾適宜耕種之良田沃野,已經所剩無幾。
“臣聞,不少地少甚至無地之漢民,不斷深入島內,與島上生番時有爭奪土地山林之械鬥廝殺,其為生番土著所殺傷者,更是時時有之。
“另外,東番島上雖然氣候溫潤,物產豐饒,一年至於三熟,但畢竟新開之地,叢林沼澤遍佈、毒蛇蚊蟲肆虐,兼且島上移民缺醫少藥,疾疫流行,病死者也數不少。
“所以,臣以為朝廷官方安排之移民可暫時放緩,民間自發之移民當可繼續聽之任之。這是臣的一點淺見。”
李國所說的情況,此前一段時間,崇禎皇帝從閩浙總督府上報的眾多奏疏之中也有所瞭解。
三月底的時候,閩浙總督溫體仁曾以密摺報來訊息,專門向皇帝報告了錢謙益流放東番的情況。
溫體仁與錢謙益兩人之間的恩怨,在明末的歷史上影響很大,也算得上源遠流長了。
按理說,溫體仁的家鄉浙江湖州府烏程縣,距離錢謙益的家鄉南直隸蘇州府非常近,在政治上以及仕途上應該是天然的盟友才對。
但是事實上卻恰好相反,
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卻是一對死對頭,一直都是相互彈劾,相互拆臺。
說到底,全都是因為溫體仁這個人,是浙黨裡面的一個“頑固分子”。
而浙黨從萬曆年間開始,就始終是東林黨的死對頭,為了對抗東林黨人的勢力,甚至不惜投靠魏忠賢。
後來閹黨與東林黨成為了天啟年間朝堂之上勢力最大的兩股勢力,浙黨就分化了,要麼銷聲匿跡了,要麼就投靠閹黨了。
其中溫體仁就屬於蟄伏起來等待機會的一個浙黨分子。
歷史上,他之所以當政之後,不斷地為一些被定為閹黨分子的大臣翻案,並被稱為奸臣,一方面是因為歷史上的那個閹黨案是由東林黨人來審定的,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在為自己之前的浙黨同志脫罪翻案,從而變相地為自己培植勢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