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一八章 陰謀陽謀,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鄭芝龍來說,溫體仁的一石二鳥之計,並不是什麼難以識破的陰謀,而是一個光明正大的陽謀。
陽謀的意思就是,即便你知道這是一個坑,你也得睜著眼睛往裡跳。
於公而言,鄭芝龍已經歸附了朝廷,雖然目前還處在聽調不聽宣的狀態,但是對於他們這種海商兼海盜出身的人物來說,信義有時候真的很重要,至少表面上來說是很重要的。
鄭芝龍起初跟隨李旦在日本混,被李旦賞識,成了李旦的義子,混的是風生水起,靠的就是信義二字。
李旦死了之後,基本上繼承了李旦的事業,雖然十分年輕,但是能夠做到讓多數人拋棄李旦的親兒子而追隨他,靠的也是信義二字。
李旦死後,鄭芝龍帶著隊伍投奔東番笨港開創基業的顏思齊,對顏思齊也基本上做到了恭恭敬敬,取得了顏思齊的信任。
所以在顏思齊死後,他又如願以償地繼承了顏思齊的基業。
就這樣,從鄭芝龍帶著弟弟鄭芝虎離家出走,跑到濠鏡澳投奔自己的舅父當學徒跑海貿開始,在短短的六七年時間之內,就一躍而成為東亞海面之上最強大的一支海盜力量。
直到崇禎元年歸附朝廷的時候,鄭芝龍也不過才二十四歲罷了。
而此時的鄭芝龍,卻已經由一個海盜成為了駐守大明東南沿海海貿最盛之地的金夏海防參將。
鄭芝龍原名鄭一官,出身泉州南安縣城的一個官府吏員世家,其父鄭紹祖以及上溯數代都是南安縣的吏員。
雖然機緣巧合做了海盜頭子,但他的內心深處其實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重回岸上,腳踏實地地當一個朝廷的官員。
因此成為閩浙沿海最大的海盜頭子之後,鄭芝龍從來不肯壞了自己的名聲,特別是在福建沿海一帶,雖然也上岸搶掠、打劫海商,並且多次與官府前來圍剿的水師激戰,殺死殺傷官兵無數,但他很少屠殺沿海無辜百姓。
天啟六年、七年,福建連續大旱,漳州、泉州一帶饑荒嚴重、民不聊生,鄭芝龍還曾運糧救濟災民,並且招攬漳、泉百姓出海,到東番墾荒謀生。
所以鄭芝龍在漳州、泉州等閩南沿海一帶的百姓之中,還是頗有威望的。
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歸根結底不過是為了給自己以及自己麾下的兄弟們留下一條後路,以便有朝一日能夠招安上岸,安穩做官、享受富貴而已。
而當今朝廷對他可謂不薄。
由盤踞澎湖金門的海盜頭子,成為鎮守閩南沿海的海防參將,這個由賊到官的轉變,不光是身份上發生了可以光宗耀祖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名正言順地收取來往船隻的稅款了。
當然了,鄭芝龍這個人雖然非常有手腕,但是他的見識與之前的大海盜李旦、顏思齊相比,還是不夠開闊。
他生長在福建同安的大家族裡面,雖然十七八歲就靠海吃海,開始了海商兼海盜的冒險生涯,但他對海洋的認識,卻與當時許多大明內地之人差不了多少。
就是說,一旦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岸上享受生活,那麼他一天也不願意在海上奔波冒險。
所以,當朝廷封他為海防參將,並且將其駐地設在其家鄉同安縣城之後,他就將他的海防參將府設在了同安,其麾下三四萬原海盜部眾,一半安置在了東番衛的五個千戶所,一半安置在了同安到南澳的大小島嶼之上,比如澎湖、金門、廈門等地,部分陸師也跟著他上了岸,作為營兵與福建沿海衛所一起,駐守在同安到南澳的沿海陸地之上。
自從招安上岸之後,二十四五歲的鄭芝龍立刻就成為了閩南沿海的土皇帝,閩浙總督溫體仁、福建巡撫熊文燦以及泉州知府兼泉州巡海道蔡善繼,既然招撫了他,當然多數時候都是慣著他。
除了鄭芝龍從出海的海商那裡收取的稅銀有三成需要上繳給戶部太倉以外,不僅其他的稅銀留作自用,而且但凡閩南海上的事務,全數委託給他這個金夏海防參將來處置,閩浙總督衙門、福建巡撫衙門,以及泉州海巡道衙門很好地遵守了當初招撫之時的承諾,從來不去幹涉。
所以鄭芝龍上岸之後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自在,除了每三個月上繳收到的三成稅銀之外,官府這邊完全不管他,而他又可以打著朝廷的旗號,去討伐其他不服的海盜,還可以打著朝廷的旗號對來往閩海等地的過往船隻收取稅款,日子過得是前所未有的安逸。
老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不管是什麼英雄好漢,一旦過慣了安逸享樂的日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