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一三章 任重道遠,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皇帝的最新旨意到達南京之後,蘇茂相、周延儒、賈繼春等一班身在南京的官員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
特別是對於那幾位南京勳貴的賜死,除了其他南京勳貴有點戰戰兢兢之外,這些來自京師的官員們,沒有一個人覺得驚訝。
當今皇帝曾經因為一件說起來極小的事情,就能在京師大動干戈,將京師一干勳貴世家殺了個血流成河,僅從這一點看,皇帝就不會對如今抓進了獄中的這幾個南京勳貴手下留情。
相反,倒是對於南京的文官還是相當照顧的了,除了致仕,就是降職調任,不僅一個沒殺,甚至連一個削籍的都沒有。
這也讓從京師來到南京的幾個高官鬆了口氣。
他們到這裡來,是要做事情的,若是激化了矛盾,與南京原本的官員們搞得水火不容,將來還怎麼做事情?
所以聖旨傳到南京之後的當天,周延儒、蘇茂相、解學龍、賈繼春等人,分頭前去拜訪免官在家的幾個前南都高官,傳遞旨意的同時,也恭恭敬敬地將錢象坤、鄭三俊等人送離了南京。
而當天晚上,賈繼春又與王之心、駱養性兩人一起,去了錦衣衛南鎮撫司大獄。
第二天,前博平侯張拱日、靈璧侯湯國祚、忻城伯趙之龍、東寧伯焦夢熊四人在獄中畏罪自盡的訊息,就傳遍了南京城。
南京官場之上,當然有人知道這些人根本不是什麼畏罪自盡,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誰又敢於跟這些京師過來的高官們較這個真呢?
這幾個新到南京上任的高官,到南京不久就天然地形成了一個自己人的小圈子。
這個小圈子沒有人明白無誤地指出來過,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在以東林黨人以及東林黨人的同情者為主體的南都官場,這幾個從京師朝堂空降下來,取代了之前的東林大佬,要想站穩腳跟,不抱團取暖也是不行的。
周延儒是南直隸宜興人,還不到二十一歲,就連中會試會元、殿試狀元,迅速聲名鵲起。
說起來,周延儒也是東林出身,但在歷史上,周延儒卻是個八面玲瓏的投機分子。
他在京師官場上的飛速提升,離不開天啟初年朝中東林大佬的提拔推薦,但是在東林黨與閹黨的激烈鬥爭中,周延儒選擇了置身事外,不僅從未替東林黨人說過什麼好話,而且迅速與東林黨劃清界限、切割開來,也因此沒有受到過什麼影響,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
還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以詹事府少詹事的資歷,出掌南京翰林院事。
歷史上,崇禎皇帝一即位,就仰慕其少年狀元之名,將他越級提拔為禮部左侍郎,而當時的周延儒還不滿三十五歲。
這之後沒過多久,周延儒剛滿三十七歲,崇禎皇帝不顧朝臣反對,再一次將他提拔進入了內閣,並很快讓他當上了內閣首輔。
可以說,崇禎皇帝對周延儒這個人真的是不薄了。
但是歷史上,周延儒最終被定性為奸臣,而且還是被崇禎皇帝親自賜死的。
賜死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明亡之前,親自督師打了一場敗仗,但是回京之後,卻欺騙崇禎皇帝說他打了勝仗,崇禎皇帝很高興,對他進行了封賞表彰,但是事過沒多久,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向皇帝報告了實情,而其他官員也紛紛上述彈劾他欺君,崇禎皇帝得知真相之後極度失望,將他充軍流放,隨後不久就遣人賜他自盡。
周延儒最後的悲劇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當時明末歷史的原因,但是他在歷史上能夠被相當挑剔的崇禎皇帝看中,並一再提拔重用,也與他的才智傑出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他的才智傑出主要就表現在揣摩人心上,特別是對崇禎皇帝的心思把握得非常準確。
而這一次也是如此。
雖說崇禎皇帝讓他到南京擔任禮部尚書並見慣南京翰林院,是有著將他從京師朝堂之上調開的考慮,但是讓他以三十五歲的年齡,升任南京禮部尚書,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份天大的恩典了。
別人這麼看,周延儒自己也是這麼看的。
因為在明朝的歷史上,六部尚書已經是絕大多數文官一生的仕途巔峰了,絕大多數官員混不到這個位置,少數人混到了這個位置上的時候,也基本上都已經六七十歲的老人了。
當然,年輕一點的尚書並不是沒有過,但多少都得過了四十吧,像周延儒這樣三十多歲就當尚書的,可以說絕無僅有。
所以周延儒領旨之後,很快就收拾停當,舉家南下,到南京上任去了,頗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