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零六章 路線鬥爭,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錢謙益是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雖然在明末江南士林之中名聲很大,是東林黨在崇禎年間的精神領袖,但其實,他在崇禎初年時候的官職並不高,在被魏忠賢等閹黨趕出朝堂的時候,才只是詹事府右春坊的右中允而已。
歷史上,錢謙益是在崇禎二年被惠世揚等東林黨在朝大臣推薦,重新進入朝堂之上的,這次復出之後,直接從詹事府的右中允一躍而成為京師禮部侍郎。
但是沒過多久,就因為他曾在任職浙江鄉試主考官時向他的學生洩露考題等鄉試舞弊案而被削籍歸家。
這之後的十多年內,一直吟詩作文,招收門徒,直到崇禎十五年,他的政敵溫體仁、周延儒等先後倒臺,他才又被人推薦出來當上了一段時間的禮部侍郎,結果很快又因為空話連篇而無實幹之才,被崇禎皇帝給攆走了。
就這樣,一直到了崇禎皇帝在北京上吊自殺,福王在南京登基,他才又找準機會投靠了馬士英和弘光帝,然後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然而沒過幾個月,就又與趙之龍等人一起開門降清了。
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是明末東林黨的領袖人物,可見天啟之初大名鼎鼎的東林黨,到了崇禎年間已經成了什麼樣子了,說起來全是一些大言不慚、誇誇其談的大話精、嘴炮王,沒有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
連早期東林黨賴以揚名立萬的硬骨頭,比如楊漣、左光斗這樣的硬骨頭,也都完全消失不見了。
至於鄭三俊等人,沒有下到錦衣衛南鎮撫司的獄中,則是因為一來這些人職務比較高,二來歷史上也沒有投降滿清那麼重的罪行,不過是因為他們執意反對開海,只能把他們從現在的職務上拿掉罷了。
其中的個別人肯定會感到冤枉,會認為如今這個朝堂之上的皇帝是個昏庸糊塗的暴君。
然而即便是這樣,即便此舉過後崇禎皇帝在南京特別是江南士林之中的名聲徹底臭掉,臭到連他的兄長熹宗皇帝都不如,他還是得選擇這樣去做。
被革職的這些人,要麼是身在南京的高官,掌握大明東南半壁江山的財政、監察等權力,要麼就是地方上的布政使,直接影響著開海政策的成敗,既然如今都站出來表明了反對開海的態度,再不把他們拿下去,那麼很快就會有人以為自己看準了朝廷的風向,開始透過上書反對開海來刷名聲刷聲望了。
對任何一個統治者來說,麾下方面大員對其大政方針的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
這種態度問題,有時候甚至比一個官員的能力本身,都還要重要得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官員明明很有能力,但卻始終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當然了,任何時候,路線之爭都是一種嚴重的內耗。
但是有的時候,明知道這是一種內耗,身在局中的人卻也無法避免。
此時此刻,崇禎皇帝雷厲風行、乾脆利落地處置了南北兩京反對開海通商的官員,建極殿中頓時一片鴉雀無聲。
看著眼前的群臣,崇禎皇帝想了想,接著說道:“內閣一併傳旨,即日由戶部左侍郎蘇茂相接替鄭三俊,升任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南京吏部事。由都察院僉都御史解學龍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配合賈繼春調查革職及下獄諸人。”
殿中不少大臣聽了,都是看向解學龍,都沒有想到搞來搞去,這個解學龍異軍突起,居然成了今天朝會的最大贏家。
蘇茂相、解學龍聽了皇帝的任命,當即出列,跪地叩頭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崇禎皇帝讓兩人平身,稍微停頓了片刻,又接著說道:“至於浙江布政使,朕看就有兩浙鹽運使何可及兼任吧。去歲,浙東鹽場全數為海潮所毀,而如今沿海百姓及鹽戶,也都已送往東番安置,他這個鹽運使也是無事可幹,就把布政使一起兼任了吧。”
說完這個,崇禎皇帝想了想說道:“至於南京禮部侍郎,內閣可有意見?”
皇帝一口氣親自任命了這麼多人,唯有一個南京禮部侍郎提出來交給內閣議論,然而內閣之前卻並沒有人選。
因為他們並不知道,皇帝會這樣雷厲風行地撤換掉這麼多人,但皇帝既然問了,內閣就必須有所表示。
內閣首輔李國鐠猶豫不決期間,孫承宗這時說道:“以臣之間,太僕寺卿侯詢前番督造四輪馬車有功,陛下曾下旨褒獎,其人對於禮制熟稔,且學問、情操、品秩皆合適,陛下若無其他人選,或可任之。”
孫承宗一提出這個侯詢,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馬上就想到了侯詢的兒子南明四公子之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