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七七章 沒有問題,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一旦老了,就會特別地憂慮子孫,會把身後的事情,看得比眼前的事情重要。
英國公張惟賢如今就是這樣,特別是一次又一次長時間的抱病臥床之後。
他倒不是擔心自己後繼無人,因為現在的他已經兒孫滿堂。
其嫡長子張之極年過四十,雖然並非出類拔萃,但卻勝在老成持重。
而其長孫張世澤也已經年過十六,被他送進了通州的講武堂中去了。
粗粗看來,英國公家族後繼有人,他應該沒什麼可擔心的。
但是之前皇帝親自定下的規矩,卻讓他多了一層憂慮。
原本世襲罔替的英國公爵位,如今很可能面臨著有人繼承卻可能無法順利繼承的問題。
因為他的長子張之極,雖然一出生就有了錦衣衛指揮僉事的官職,但是卻不喜歡舞刀弄槍當個武人,而是常常吟詩作對舞文弄墨以書生自居,一身的書生氣。
這一次,皇帝要親臨居庸關作戰,英國公張惟賢想要帶著長子陪同前往,但卻因為舊病復發而未能成行,長子張之極也被皇帝明令留在英國公府中伺候。
在這樣一個國戰、大戰之際,這麼好的立功機會,英國公及其繼承人卻未能參與,這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安。
若是他健康康航身體無恙,那麼一切都好好說,以其當今大明京師第一勳貴的地位,將來有的是立功的機會。
就算是崇禎皇帝將來讓成祖皇帝明確世襲罔替的英國公爵位也同樣減等世襲,他也可以慢慢再想辦法。
而且在他看來,公爵分為三等,一等與三等之間,不過是俸祿上的等差而已,英國公府家大業大,也不在乎朝廷俸祿上的差別。
可惜的是,自從去歲十月以來,英國公張惟賢纏綿病榻長達數月,自知命不久矣,將來的機會雖多,可他卻等不到將來了。
他將自己的長孫張世澤送進了講武堂裡,算是給孫輩一帶事先鋪好了繼承的路子。
但是兒子這一代,卻需要皇帝的特旨以及另兩位軍機大臣的幫襯。
也因此,在這一次御前會議上議論封爵事務的時候,英國公張惟賢不僅鼎力支援了皇帝的提議,而且親自推薦了兩個封給世爵的人選。
一個是閣臣兼軍機大臣李邦華。
另一個是閣臣兼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的孫承宗。
如今李邦華已有平陽伯的爵位,按照這次定下的規矩,那就是一等伯的世爵。
這一次,張惟賢提議直接晉其為一等侯爵。
而原本沒有爵位的孫承宗,張惟賢則提議封其為一等伯爵。
張惟賢拖著病體,一反常態地這麼做,當然是看中了這兩個人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時也是趁著自己眼前說話還有用而且還能說話的機會,結好李邦華與孫承宗。
雖然這一次,兩人有了軍功,崇禎皇帝肯定會封賞他們,但是封侯封伯的提議卻是自己提出來的,將來李邦華、孫承宗無論如何也應該厚遇自家的子孫。
張惟賢推薦孫承宗與李邦華的話一說出來,崇禎皇帝和兩位內閣輔臣就都知道了他的這點心思。
但是也都不去說破。
崇禎皇帝當即同意了英國公張惟賢的提議,而且是原封不動地接受了他的提議。
改封平陽伯李邦華為一等東勝侯,世祿年俸六千五百崇禎銀圓,並賜東勝地四百頃為永業田,以褒獎其取歸化、復河套之功。
同時,封閣臣兼軍機大臣孫承宗為一等寧城伯,世祿年俸五千崇禎銀圓,並賜熱河鎮守府北部寧城地三百頃為永業田,以褒獎其經略薊北、屏障塞外之功。
東勝遠在河套,原來是大明朝東勝衛的所在地,後來被鄂爾多斯諸部侵佔,衛所內遷,漢人逃亡,遂淪為蒙古人放羊牧馬的地方。
如今大明軍隊重回河套,當務之急就是移民填充該地,而將這些地方封給有功之臣,封給有功將士,則是鼓勵移民的最好辦法之一。
四百頃,按照明代的標準,那就是四千畝。
這樣連成一片的田畝,在江南水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在中原地區,也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了。
只不過這個數字,放在地廣人稀的河套地區,特別是放在長城以北極其遼闊一望無際的漠南地區,那就是算不上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了。
大明朝的爵位,自從太祖朱元璋定下來之後,採取的全都是虛封的辦法,有爵無地,只有俸祿。
最初定下的親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