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七七章 沒有問題,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歲祿,是米一萬石,宗室郡王以下,包括非宗室封爵的公、侯、伯享有的世祿,各有等差。
主要就是給糧食,養著就好了,除了宗室藩王之外,沒有實際領有的土地。
所以,擁有功臣世爵的公侯伯們,基本上都是居住在京師城內天子腳下,因為他們並沒有封地。
這一次不同了,崇禎皇帝大封功臣之後,可不是要把他們都集中在京師圈養起來的,而是要讓他們繼續為了大明朝出去征戰四方的。
不給他們一定的封地,怎麼去激發他們為國奮戰的動力呢?
就是要把他們打下來的或者堅守住的土地,拿出其中一小部分賞賜給他們作為其家族永遠傳承的土地,才是對於這些人有吸引力的做法。
至於寧城伯這個爵位,也是如此。
寧城這個地方原來屬於大明朝塞北大寧衛的地方,後來被南下的蒙古人所佔據,漢人軍戶早已逃亡乾淨了。
這一世,熱河鎮守府的建立,讓一部分北直隸的漢人又開始北上墾荒的程序,寧城這個後世屬於赤峰的地方,如今才算是多少又有了點人煙。
崇禎二年以來,孫承宗以內閣閣老兼軍機大臣的身份巡視薊北邊備,出動了大量人力,耗費了大量無力,又在八里罕和寧城等地修築了城堡工事。
目前也算是除了喀喇沁人聚居的烏蘭哈達城(後世內蒙赤峰)以外,大明軍隊北上科爾沁的前哨之一了。
將出身北直隸本地的孫承宗封一個寧城伯的爵位,絕對有利於將來調動起這些人將目光投向北方的積極性。
而這一次,孫承宗看似沒有弄出多大的動靜,沒有斬獲多少建虜的首級,但是去年以來對薊鎮邊外的經營,卻也正是黃臺吉不敢再從此地南下的原因。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說的正是類似這樣的情形。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當然也知道後世對於孫承宗的評價,知道許多人認為,正是孫承宗一再主張在遼東修築大量的城堡和堅固的工事,耗費了大明朝廷大量的物力財力,使得遼餉一增再增,最終才拖垮了大明朝的財政。
當時的確還有一種與孫承宗的主張截然不同的戰略思路,那就是王化貞、王在晉等人的主張。
也就是放棄山海關外的全部土地,讓遼東鎮的軍隊退守山海關防禦。
這樣做,一來不用在遼西走廊大建城堡工事,減少財政壓力,二來可以聚攏兵力,以重兵守衛山海關,然後引得敵人來攻,明軍以逸待勞。
這也是一個思路。
只是這個思路不太符合大明朝的脾性,也不符合大明朝君臣朝野的脾性。
現在很難說這兩種思路到底哪個更好。
也因此,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既沒有讓當年執行孫承宗戰略最堅決的袁崇煥去遼東,也沒有讓呼聲很高的孫承宗本人,去主持在遼東對陣建虜的事情。
這倒不是因為孫承宗築城守土的戰略不對,而是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覺得這個戰略用錯了地方。
明軍在大淩河以北和以東增築城池,幾乎必然要引起建虜後金國的反應與進攻。
然而這個問題放在薊北邊外之後就不存在了。
要佔領和守住一個地方,就一定要有一定數量的駐軍,而要有駐軍就一定要有城堡。
這個思路有問題嗎?沒有問題。
特別是對於地廣人稀而且漢人比較少的地方,比如塞北草原。
你不築城防守,這些地方是守不住的,即便是一時守住了,早晚還是會丟掉的。
這也是為什麼崇禎皇帝痛快地接受了張惟賢的提議,封孫承宗為一等伯,並且將其封為一等寧城伯的原因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