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八二章 四鎮守府,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皇帝一道聖旨撤銷了熱河鎮守府的建制,不是他對曹文詔有意見,也不是他對鎮守府這樣的建制不滿意。
而是熱河鎮守府的設定本身,就是一個臨時性、過渡性的設定。
在他最初推出這個新的建制的時候,就是出於一個臨時性的目的,一旦漢人移民的人口,及其開荒屯田的面積,增加到了一定數量,他就要撤銷這個建制,然後將其所轄的土地真正收歸華夏的版圖,收歸朝廷的手中。
崇禎皇帝當然不會懷疑曹文詔及其所部武烈營的忠誠,但是朝廷制度的設計,卻不能建立在對某一個人人品的信任之上。
畢竟鎮守府軍政合一、軍民合一的設定,及其鎮守使軍權與財權合一的制度,長處與短處一樣突出。
其長處是,鎮守府軍政軍民合一賦予了鎮守使完全不受制約的權力。
這個專斷的權力,在遠離京師,遠離朝堂的邊疆地區非常有必要。
但是這個長處,也正是它的短處。
那就是鎮守使的權力不受制約,容易發展成為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那樣的藩鎮軍閥。
不是崇禎皇帝對曹文詔的人品不信任,而是薊鎮邊外熱河堡鎮守的這個地方,對於大明京師來說,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
一旦擁有專斷權力的鎮守使不得人,那麼這個地方立刻就會成為一個能夠直接威脅京師的重大隱患。
而將人口、城堡、軍屯、民屯等條件相對成熟的鎮守府,改為與內地一樣的民政、司法和軍事三權分立,然後上面又有一個得力巡撫坐鎮的行省,那麼這個隱患也就不存在了。
崇禎三年正旦大朝會過後的一段時間之內,崇禎皇帝一邊享受著難得的後宮享樂時光,一邊默默地在心中盤算著鎮守府的設立與改制問題。
該設立的還要繼續設立。
而條件相對成熟、該改制的,自然也不能耽擱。
其中,首當其衝的需要改制的鎮守府,就是熱河鎮守府了。
恰好,曹文詔奉命帶熱河鎮守府的主力騎兵西進多倫、歸化,隨後又跟著李邦華繼續西去,前往收復河套。
於是崇禎皇帝就做出了將熱河鎮守府改制,設立三司並設立熱河巡撫的決定。
當然,在封了曹文詔為安遠伯的爵位之後,崇禎皇帝雖然免去了其熱河鎮守使的位置,同時撤銷了熱河鎮守府,但並卻沒有將曹文詔及其武烈營這把利劍收歸鞘中。
也完全沒有一丁點兒從此將鎮守府這個設定收回的打算,相反,在撤銷熱河鎮守府的同時,崇禎皇帝在對有功武將的安排上,一口氣又設立了四個鎮守府。
第一個鎮守府,就是專門為曹文詔及其武烈營量身定做的朔方鎮守府。
所轄之地,正是後世內蒙古西部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前後旗地區,也就是狼山腳下著名的後套平原。
這個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既有狼山南麓廣闊的天然牧場,又有黃河兩岸特別宜耕的大片農田。
漢唐時期,此地正是華夏版圖之中的朔方郡,此時被崇禎皇帝歸在了朔方鎮守府的管轄之內。
而第一任朔方鎮守使,自然由安遠伯曹文詔這個有著熱河鎮守使履歷和豐富經驗的人物來擔任了。
這次設立的第二個鎮守府,則是九原鎮守府。
包克圖後世稱為包頭,這都是蒙語的音譯,蒙語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但是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之上,後世稱為包頭的這個地方,叫作九原。
這一次,河套被收歸華夏,自然不能再用包克圖這麼一個蒙古人賦予的名字。
而在籌劃佈置這個事情的時候,崇禎皇帝只是站在武英殿的巨型沙盤面前,定下了四個新設鎮守府的位置之後,軍機處以及兵部職方司的軍機參議和郎中、主事們,很快就幫著取好了名字,根本不需要崇禎皇帝親自為之命名。
而受命擔任九原鎮守府鎮守使職務的人選,則是皇帝身邊的天策衛副指揮使,新晉的一等子爵劉肇基。
被崇禎皇帝選在身邊精心培養的那些個少壯派將領,當然不能一直留在紫禁城裡,因為選拔他們到自己身邊的用意,就是將來有一點,把他們放到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去。
劉肇基帶著天策衛的部分將士,往返西南、作戰有功,在朱燮元寫給給崇禎皇帝和朝廷的奏報之中,對天策衛副指揮使劉肇基及其副手莫與京的表現讚不絕口。
這也就為崇禎皇帝提拔和重用這兩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這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