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零零章 論功行賞,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早知道徐光啟在這個時代幾乎就是一個完人,除了儒家學說以外,在天文、地理、算學、農學等方面都是大家,而且於軍事也很精通。
但是他還是沒有想到,對於西南土司的問題,徐光啟能夠看得這麼遠,想得這麼深,而且屁股一點沒有坐歪,立場都是站在大明朝廷這一邊。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衝他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徐愛卿的這一番話,確是老成謀國之言!卿等有此見識,輔臣可謂得人,朕心甚慰!”
對於徐光啟這樣的人,崇禎皇帝一點也不擔心他辦事的能力,而最擔心的,其實是他的立場,擔心他會因為其皈依天主教的緣故,而心向那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從而在一系列的問題上站錯了立場。
如今看來,徐光啟對於那些被遣送到西北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們雖然抱有同情之心,但是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屁股始終還是牢牢地坐在大明朝廷這一邊的。
“既然卿等在論功行賞、永定西南的大略上,已無異議,那麼朕就談談朕的看法!
“朱燮元的一應奏請,以及卿等方才的各個建言,朕看皆可行,內閣與軍機處要儘快起草詔書,逐條擬定,送朕御覽。
“至於封賞世爵一事,卿等所言亦有道理,皇明世爵貴重,誠然不宜過多,朕意以平定西南之功封世爵者,侯良柱、秦良玉,再加一個朱燮元,三人可也!”
崇禎皇帝這話說完,李國鐠、徐光啟、張惟賢這幾個在京的朝中重臣都是看向皇帝。
而崇禎皇帝也沒給他們說話的機會,接著說道:“四川總兵侯良柱率所部收敘永,復藺州,克鎮-雄,攻畢節,一路攻佔必克,鵝項嶺上又是首功,其子侯天錫更親斬賊酋安邦彥之頭!如此大功不可不封!”
崇禎皇帝將侯良柱所部的功勞一一擺了出來,李國鐠、徐光啟自然沒話說,而軍機大臣英國公張惟賢也張了張嘴,最後也沒有說話。
侯良柱此人囂張歸囂張,跋扈歸跋扈,但是這一次在平定奢安之亂中的功勞,卻是實打實的,雖然不是親手殺了安邦彥,但是殺死安邦彥的卻是他的部下,具體說就是他的兒子。
當初毛文龍因為一個含金量並不太高的東江鎮之大捷,就能夠一戰封侯,而劉興祚也因為反正歸來而得封平壤伯,那麼侯良柱所部離了這麼多功勞,而且陣斬安邦彥,封個世爵並不為過。
看他們都沒話說,顯然都是認可了侯良柱的功勞,於是,崇禎皇帝接著說道:“侯良柱之功多從平定彝苗之亂而取得,此番連破水西彝人土司大軍,更殺僭稱彝人羅氏鬼國羅甸大王的安邦彥,堪為平定西南之柱石也,朕意封其定彝伯,既彰其平定彝人之功,又取其定彝柱石之意!”
李國鐠、徐光啟、張惟賢三人相互看了看,心中都是放下心來。
崇禎皇帝前面說了那麼多,鋪墊了那麼久,讓這幾個重臣都以為怕是要封侯,然而說出了結果,卻是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給定的卻是一個定彝伯。
張惟賢暗自鬆口氣,緊接著就說道:“陛下英明!侯良柱若知陛下這番評語,若知陛下這番期許,想來必當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李國鐠、徐光啟見皇帝直接就定了爵位的品級而且定下了爵位的名號,也知道皇帝對於此事怕是上心了很久,早就胸有成竹了。
此時聽了張惟賢這個勳臣之首、軍機大臣的說法,也都點頭無話。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看了一圈,見其他人都沒話說,接著說道:
“至於雲貴總督兼貴州巡撫朱燮元,此番督率五省之兵,一舉平定西南,先有運籌帷幄之功於後,後有臨陣指揮之功於前,四面迭攻、漸次盪滌,居功至偉,不可不封!朕意封其為靖南侯,子孫世襲罔替,為大明永鎮苗疆!”
崇禎皇帝的這番話說完,李國鐠、徐光啟、張惟賢以及殿中隨侍的中書舍人也好,侍從武官也好,親軍三衛指揮使也好,都不淡定了。
不過,乾清宮中御前會議,有發言權的,也只有李國鐠等三位皇帝招來的重臣而已,其他人雖然心中騷動,但是也只是騷動而已。
“陛下,前番中極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李邦華,奉詔督師山西,剿滅秦晉流賊,所部斬殺賊首王嘉胤以下賊頭數十位,其功不可謂小,而朝議之下,也只是封給平陽伯世爵而已。
“如今朱燮元南京兵部尚書銜坐鎮貴陽,同以文臣統兵,以平水西叛苗而得封靖南侯,且明旨其子孫世襲罔替永鎮西南,臣恐詔令一出,朝野非議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