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四零章 根正苗紅,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且說崇禎皇帝在與貴妃海蘭珠說開了一些話之後,就派出了自己身邊的親信,即御前侍從武官楊振與鄧天河,帶著海蘭珠與滿珠習禮預備的書信和信物,在滿珠習禮原來的科爾沁侍從頭目哈斯干的帶領下,離京公幹去了。
楊振與鄧天河比起崇禎皇帝來還要年長几歲,但是在崇禎皇帝身邊擔任侍從武官的時間越長,就越是對這個年輕的皇帝充滿敬意。
他們兩人的出身與家世,與賀贊、侯拱極這樣的人比來說,當然算不上多麼顯赫,但是與黃得功、虎大威、猛如虎這樣純草根出身的人比起來,卻也算是出身於大明朝的武官世家了。
這些出身於中低階武官之家的年輕人,從小跟著父輩混跡於行伍之中,衝鋒於兩軍陣前,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勳貴將門子弟來說,自是少了不少紈絝子弟的習氣,多了不少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鐵血豪情。
與此同時,比起那些純草根出身的年輕人來說,又多了不少來自父輩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和遠見卓識,也多了一份來自祖祖輩輩的對於皇帝的忠誠。
不論是楊振在歷史上的被俘不屈而死,還是鄧天河在歷史上壯烈戰死於敵軍重圍之下,都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崇禎皇帝將這些年輕的將領,提拔匯聚到自己的身邊,並不是要把他們作為人質,來控制或者制約他們的父輩那些大將。
當然,這麼做,也不只是為了打破文武殊途,提升武將的地位。
崇禎皇帝讓他們跟著自己上朝也好,讓他們跟著自己會見各種文武大臣也好,主要是為了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一方面,可以就近隨時教導,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一些思路想法,培養他們的大局觀,拉近他們與自己的距離,提升他們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瞭解京師朝堂之上的一些情況,以便於將來讓他們這些人替自己獨當一面鎮守四方。
不能不說,這樣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如果不是陸陸續續派出去的這些人,崇禎皇帝又如何能夠對近衛軍所轄的各鎮大軍,以及對僻居東北遙遠的圖們鎮守府和西北遙遠的九原鎮守府、朔方鎮守府完全放心呢?
讓這些經過自己的觀察,並從自己身邊派出去的武將,直接擔任一方鎮守,總比派一些太監去當監軍好上一些吧!
因為這些從自己身邊出去的武將,不僅擁有武將的身份,而且也擁有武將的眼界與威望,同時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自己的忠誠,對自己思路的瞭解,以及自己對他們的信任。
這樣一來,君臣互不猜疑,自然更有利於他們這些人將來在外開疆闢土,建功立業。
就在崇禎三年最後一個月的月初,即臘月初二的清早,楊振、鄧天河以及哈斯干等人,帶著恆興公司由百餘頭駱駝和騾馬促成的商隊,從張家口出關北上了。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裡,他們要頂著塞北凜冽的寒風,一路往北,途徑已有官軍駐紮的張北堡、平定堡,還有多倫部的多倫諾爾城,直到抵達西拉穆倫河的上游,然後轉往東去,沿著西拉穆倫河冰封的河面往東,直到在抵達庫倫堡之前,再轉道往北。
最終在哈斯干的帶領下,前往科爾沁左翼蒙古人駐牧的查干浩特以北地帶。
崇禎皇帝之所以讓他們走這條路,而不是走別的路,比如說透過古北口,經熱河、烏蘭哈達或者營州(三座塔,即後世遼寧朝陽)北上,就是希望與科爾沁聯絡的這件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尤其是在這件事情辦成之前,知道的人越少,阻力就越小。
崇禎皇帝倒並不是擔心自己派人聯絡科爾沁左翼蒙古人的事情,被建虜後金國的探子們打聽到。
這樣的事情,若是被建虜後金國的探子們打探到了,或許效果會更好也說不定。
當然了,以如今大明朝對後金國的封鎖舉措,以及大明軍隊在塞北的苦心經營,建虜後金國的探子們真想要打探到這個訊息,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崇禎皇帝所擔心的,其實還是大明朝朝堂上那些喜歡吹毛求疵的清流文官們,特別是都察院、六科廊的那些御史言官。
他這麼做,只是不想在這件事情八字還沒畫好一撇的時候,自己這邊的朝堂之上就先吵成了一鍋粥。
特別是這件事情,涉及到了蘭貴妃海蘭珠,崇禎皇帝不想給剛剛生了孩子的海蘭珠再增加朝野輿論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還好,如今,每當到了年底臘月裡的時候,大明朝的京師朝堂上,人人關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