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能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89 農人獻術(3000),東晉:我的權臣父親,釣魚能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發展到此後的精耕細作,畜力、水力廣泛運用其中,這些都是農具的改進與創造,以及農耕技術的創新。
桓熙想要提高生產力,也只能往農業技術的創新上想辦法。
“民以食為天,農業當是重中之重,我欲懸賞重金,以求天下匠人改進農具,創新技術,還請先生為我主持此事。”
王猛不是貴族出身,經歷過食不果腹的生活,否則他也不會在青年時,迫於無奈,以販賣畚箕為生。
畚箕其實也屬於農具的範疇,王猛實際上,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是有切身的體會。
“王猛必為主公辦妥此事。”
離開正廳,王猛隨即釋出政令,藉以桓熙的名義,向公眾徵求農具改進、與農業技術創新。
大將軍府的文書送往地方,各地官員無不重視,紛紛在當地釋出告示。
馮翊郡重泉縣(陝西蒲城縣東南),一名糧長領著鄉里的青壯前來縣城納糧。
所謂糧長,是桓熙在平定關隴之後,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法子,所設定的新職位。
糧長不算國家公務員,沒有津貼,甚至採用輪值制度,各鄉的戶主,每年輪流擔任該鄉的糧長一職,負責糧稅的催徵、經收、解運。
此舉,既為官府減少了支出,也使糧長不能魚肉百姓。
畢竟大家都是鄉里鄉親,又是輪值制度,今年你藉機作威作福,哪知道明年不會遭受報復。
朱元璋出身貧農階級,自己的父母兄弟相繼餓死,無需懷疑他對底層百姓抱有一定的同情,畢竟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從沒有哪位皇帝,對底層百姓的苦難,有朱元璋那樣深刻的認識。
他所推行的許多制度,出發點是好的,不過是受限於自身的認知水平,以及被後人、底下人曲解意圖。
明朝初年,糧長制度的設立,使得奸猾之人巧立名目,以此牟取暴利。
但這是在推行均田制的關隴,桓熙治下沒有那麼多的苛捐雜稅,民眾要繳納多少的稅賦,也都一目瞭然。
總體來說,雍、秦、梁三州百姓需要承擔田租、戶調以及力役。
田租為每年三石米,戶調也就是人頭稅,為絹一匹、綿三兩。
而所謂力役,也就是徭役,成年男女每年都需要無償為官府服一個月時間的勞役。
當然,不願服徭役,也可以出絹,每丁可按每天繳納絹三尺的標準,交足三十天的數額,以代替徭役。
而無力繳納戶調,桓熙也為他們想了辦法,即多承擔十五天的徭役,即可免除戶調。
不過在均田制下,還沒有人為了省一匹絹,三兩棉,而自願多去承擔徭役,反而有大部分的人都願意出絹,以免除徭役。
沒有了巧立名目的機會,又是糧長輪值制度,這些糧長自然也就失去了魚肉鄉里的機會。
張高平是這支運糧隊伍的一員。
此前桓熙北伐,有許多三輔百姓前往獻糧,得以免除兩年的賦稅,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膽量前去迎接王師,同樣有許多的人害怕王師退出關隴,兇殘的羯人打擊報復。
於是當初獻糧的民眾能夠安享兩年免稅的時候,張高平與那些瞻前顧後的人,如今就得在糧長的帶領,專程往縣城跑這一趟。
縣衙門前,各鄉前來納糧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張高平見有一夥人聚集在告示前,心中好奇,便湊了過去。
他自然是不識字的,但好在當地的縣令也考慮到匠人、農夫識字的終究是少數,特意安排幾名差役輪流站在告示前,反覆宣讀上面的內容。
當聽說徵東大將軍正在以重金徵求改進農具以及農業技術的革新,張高平一時之間心猿意馬。
說實話,他還真就掌握了一門少有人知的農業技術,那是在關東服役時,一名他幫助過的老農所授,就是不知道官府能否看上眼。
但至少張高平自己以這項技術耕地,效果頗為顯著。
敝帚自珍是許多人的通病,如果不是今天見到這一公告,張高平還真沒想要拿出來。
當然,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桓熙依照承諾,為勞軍的民眾免除兩年賦稅,讓張高平認識到,那位徵東大將軍還是講信用的。
但他是一個謹慎的人,否則也不至於今日還得前來納糧,張高平沒有聲張,他默不作聲的回到隊伍裡,準備去了長安,再獻上自己的農耕技術。
一般來說,民眾是不能隨意流動的,但各鄉的糧食,在縣衙勘合後,還得糧長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