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能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89 農人獻術(3000),東晉:我的權臣父親,釣魚能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送往郡城,而京兆郡的郡城,正是長安。
桓熙體諒百姓,只需要各鄉的納糧隊伍就近運往郡城,至於郡城運去州城,則由各地太守徵發徭役,以民夫運送。
有渭河在,民夫運糧其實也不算辛苦,哪怕是梁州的運糧隊伍,也能在走出陳倉道後,改換河運。
張高平一行人來到長安時,已經是數天之後,眾人往太守府送去糧食交差,張高平藉口脫身,直奔徵東大將軍府。
但徵東大將軍府是西漢時的丞相衙署,東側是長樂宮,西側是未央宮,位於西漢時的皇城之中,在這裡談笑的都是官吏,哪是一個農民能進的地方。
張高平還未靠近,就被看守城門的侍衛喝止:
“衙署重地,豈能擅闖!”
張高平被嚇得一激靈,趕忙解釋道:
“我是應徵前來,為大將軍獻上一門新的技術。”
侍衛卻驅趕他道:
“快走!快走!這種事情你應該先去找縣令、太守,大將軍哪有時間理會你。”
張高平無奈,只得先回太守衙門。
京兆郡太守由權翼兼任,由於這段時間是各縣稅糧入庫的日子,權翼一直在衙署當差,已經好幾日沒有去軍府了。
今日正在衙署當差,他得知有人前來進獻新的農耕技術,並沒有太多的驚喜。
實在是這些日子,經歷了太多的失望情緒。
仔細想來,改進農具、革新技術,又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再是不耐煩,聽說了這事,權翼還是得見一見,萬一真的錯過什麼工具,或者新的技術,豈不是要鑄成大錯。
張高平被差役領進門,權翼問道:
“來者何人?”
張高平往日納糧,也就只能與差役照面,偶爾能看到縣令,已經驚為天人,又何況是太守這樣的大官,他顫巍巍的行禮道:
“重泉縣人張高平,拜見府君。”
權翼掃過張高平,覺得對方可能與之前那些人一樣,都是來碰運氣的,因此也沒抱太大的期望,隨意的問道:
“我聽說你有新法,願聞詳情。”
張高平在進門前,已經從差役口中得知,這位太守是徵東大將軍的心腹,因而也沒有了顧慮。
他深吸一口氣,與權翼滔滔不絕說起了自己所習得的那門新技術。
張高平所言,就是在耕耱技術的基礎上,在耕與耱之間,多加一道將泥土耙碎的工序。
所謂耕耱技術,最早出現在漢代,是指在翻耕後用農具耱來耱平地面、耱碎土塊,以保留土壤中的水分。
而張高平所獻,又可稱為耕耙耱技術,是以農具耙在翻耕之後,將耕層土塊耙碎,在地面形成一層鬆軟的土層,切斷土中的毛細管,儘可能地減少水分蒸發,起到保墒防旱作用。
權翼越聽,臉色越是鄭重,早已沒有了此前的隨意。
他當然沒有過下地務農的經驗,出身士族的權翼,雖說十指不沾陽春水,但耕耱技術他是聽說過的,自然清楚儲存土壤水分的重要性。
尤其是關隴地區降水少,普遍以旱田為主,這一技術如果真的行之有效,對於關隴的農業生產,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權翼緊張的追問道:
“可曾實驗?效果如何?”
張高平道:
“草民多年來,始終在耕、耱之間,將田土耙碎,只要不是遇到大旱,即使遭逢小旱,田地亦能保澤。”
權翼不由瞳孔微張:
“所言非虛?!”
張高平道:
“草民怎敢欺瞞府君!”
權翼再也坐不住了,他招呼張高平道:
“快快隨我去拜謁主公!”
有權翼領著,自然不會遭遇侍衛的阻攔,張高平來到軍府,自有人前來給他搜身。
桓熙並不懂農業技術,但他卻聽說過耙地的說法。
今日張高平獻上耕耙耱之術,他才知道,如今的農業耕種,是沒有耙地這一道工序的。
這也不能怪他,畢竟桓熙過問的都是軍國大事,對農田裡的事情,也確實關心的少。
既然耙地這道工序能夠流傳到後世,依舊在使用,足以證明它的價值。
桓熙立即派人前往重泉縣,檢查張高平家的土地情況,同時也準備在小範圍內進行實驗,等確定耕耙耱技術保墒防旱的效果,再行推廣也不遲。
他對張高平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