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部分,大明官,風雅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纏半天,說不定還要動武才能將他趕走。但沒想到他走的如此痛快,自己剛亮了亮肌肉,他就二話不說滾蛋了,這倒是讓人很意外。
但彭指揮使沒時間多想,張太監還在後面等著自己,他要抓緊時間與張太監仔細談談汪直的事情。
從衛所衙署出來的方應物神色很平靜,彷彿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他直接回到了巡撫都察院,但是在大門口卻碰見崔師爺。
看起來這崔師爺也是剛從外面回來,方應物笑著拱拱手問道:“崔先生去了哪裡?”
崔師爺苦笑幾聲,“朝廷不是有了批覆麼,所以可以與韃子使者解接觸了,方才我便代表東家去了公館,想先去見見那些使者。
誰知道到了那裡,把守公館的官軍卻不放我進去,說是奉了上頭命令,在欽差抵達之前,誰也不許接見韃子使者。”
這欽差大概指的就是汪芷了,方應物嘆道:“看來汪太監已經提前有所佈局了,把守公館的可都是衛所軍士,這裡面很有內情。”
崔師爺點頭稱是,這太顯然了。方應物昨晚猜測汪太監會招攬彭指揮,當時沒有多想,還心有懷疑,沒想到立刻就成了現實。若沒有太監們撐腰,把守公館的軍士會敢拒絕巡撫的人麼?
方應物又道:“關於北虜的事務,延綏鎮已然有楊撫臺主持大局,朝廷還派個欽差太監,真是多此一舉。”
對此崔師爺也很無奈,“朝廷向來如此的,無論是哪裡,從來都要講究一個制衡,絕不肯輕易放任一家獨大。”
方應物知道崔師爺說的沒錯,大明體制就是這種思路。例如一開始每個省分為布、按、指三司,就是為了互相牽制。
但由於遇事太扯皮又加了巡撫,可又擔心巡撫獨大,便設了鎮守中官,此外旁邊還有巡按御史進行牽制。就是在軍中,衛所都司、營兵、監軍又未嘗不是互相掣肘。
具體到當前這件事務上,是十分敏感的問題。某些人擔心楊巡撫把握不好,搞出什麼喪權辱國或者好大喜功的事情,非要另派一個太監作為欽差,其實並不奇怪。當然也有汪芷本人醉心邊功,想要過來摘桃子的因素。
方應物與崔師爺邊走邊說,一起進了堂上去見楊巡撫,卻看到楊大人手持公文,皺眉不語。
兩人進去行過禮後,楊巡撫將手裡公文放在案上,“從驛站傳來的訊息,這汪太監快到了,距榆林只有數日路程了。”
方應物和崔師爺都很驚訝,這汪太監來的真快,說不定還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路,看來她真是立功心切,唯恐落在後面。(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
ps: 我看看還有多少月票?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口才太好的下場
聲名響亮、炙手可熱的大太監汪直要來了,延綏鎮守太監和榆林衛瘋狂的忙碌起來。張遐張太監和彭清彭指揮為了出城二百里還是一百里迎接展開熱烈的討論。。。。。。
名利場中,迎來送往不是最重要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不同的尺度代表不同的規格,也代表不同的立場。
比如楊巡撫剛上任時,總兵鎮、榆林衛、佈政分司等衙門中有頭有臉的人都要傾城出動迎接,但鎮守太監就不用。
因為鎮守太監和巡撫是不同體系裡的,權力來源也不同,巡撫的威權在鎮守太監面前沒什麼用。
而這次,汪太監巡邊到榆林,本地鎮守太監必須出迎,榆林衛彭指揮為了巴結汪太監也想出迎,但巡撫理論上就不用了。
當然,實際操作中應該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關鍵是看權力大小和自我定位了,比如從二品布政使出城迎接七品巡按御史的例子也是很多。
巡撫都察院中,楊巡撫也為了是否出城迎接汪直而苦惱。這絕對不是簡單問題,只要他出城迎接,那就象徵著他自居汪直之下,可是他又有些不甘心。
楊巡撫與兩個幕僚商議。崔師爺的態度模稜兩可,沒有什麼準確意見,但方應物則是堅決反對楊巡撫自降身份出城迎接。
方應物心裡的道理很簡單,他現在是徹底投靠楊巡撫了。狐假虎威之下,楊巡撫的高度就是他的高度。楊巡撫若矮了別人一頭,那豈不連帶他也矮化了?
矮人一頭的感覺是多麼難受。他再也不想品嚐了,至少在榆林邊鎮是不想品嚐了。當倉庫書辦時已經當夠了。
再說向誰低頭不好,怎麼能向掃過他臉面的汪芷低頭?低頭了也沒好處。幾年後汪芷就垮臺了,對她巴結的越好越被連累。
面對方應物的堅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