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奇R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剝絲抽繭話治本,三國之馬騰天下,愚奇R,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嘉先生又說:“作為一個當政者,不論是一國之君也好,還是一方牧守也罷,沒有一個不希望他的國家或轄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往往會走向反面,甚至是走到不可挽救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使他經常擔心的事情,並沒有造成國家或社會的動亂和滅亡;而造成動亂、使國家滅亡的,卻常常是一些他平常沒有考慮到的事情。
我們且以大漢為例。
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天下已經平定了。當時劉邦所憂慮的,只是韓信、彭越、英布、盧綰而已。
這四個異姓王,都未能到漢高祖時代結束,便一個接一個地覆滅了。
等到發生了呂后的禍亂,還算是異姓禍亂。
韓信等人沒有想過的事情,呂氏一族開始想了;韓信等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呂氏一族開始有意識地做了。
但呂氏一族的禍亂,還只是波及統治者上層,對下層社會幾乎沒發生什麼影響。
而等呂氏被消滅以後,吳楚七國這幾個劉姓王的動亂,則差點使大漢王朝亡國。
當韓信、呂氏這些異姓王的禍患存在的時候,劉姓王們惟恐同姓諸侯王不興旺強大;然而到了劉姓王發動變亂的時候,他們的危害又遠遠地超過了異姓王。
等到了漢文帝、景帝的時候,以為異姓王已經不復存在,劉姓王等諸侯也已經分裂衰弱了。
就在這個時候,來自匈奴的威脅成了漢朝統治者的心腹之患。於是當政者開始認為天下的憂患只在匈奴了。
等到了漢昭帝、宣帝、元帝、成帝的時代,諸侯王已經不值得憂慮了,而匈奴又分裂衰弱,並向漢朝臣服了。
對漢朝有威脅的外患一個個消除,當政者開始以為天下無事了。
然而最終造成前漢王朝滅亡而又不可挽救這一結局的,卻是他們不曾考慮到的外戚王莽!
漢光武帝劉秀稱帝以後,前以韓信、彭越這些異姓王的禍患為鑑戒,中間以吳楚這些同姓王的變亂為鑑戒,而最後又懼怕出現外戚王莽那樣的禍患。
於是把所有的將領都封為諸侯,但不委任具體職責;裁減了同姓王的封賞,並且廢除了三公的權力。
光武帝以為他這樣做,就可以把前代留下的社會弊病全部除掉了。
然而等到後漢王朝衰敗的時候,宦官這個以前不曾起眼的類群慢慢崛起,他們手中的權力急劇膨脹起來,於是黨錮的災難便發生了。
士大夫們在相互交談中,都是握拳切齒的,認為皇帝一旦殺了宦官,解除了黨錮之禁,天下便可以太平無事了。
可是將來的事情,誰又能知道呢?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馬騰想了一想,說道:“我覺得他們這些當政者就像是救火的人一樣,哪裡遇到險情就往哪裡跑。
這樣手忙腳亂,摁下葫蘆起來瓢。這樣看上去很忙,卻沒有一點章法。
就象我去年帶兵到塞外打仗一樣,一開始說是匈奴來犯,但實際上是三股敵人,南匈奴、北匈奴、鮮卑。
這三股敵人雖稱一支部隊,但裡面也有分別。
北匈奴莫奕於的力量最大,鮮卑步度根的力量次之,南匈奴且渠伯德的力量最小。
事後我琢磨起來,一開始我把矛頭針對鮮卑步度根是對的。
先把他打痛了,然後再爭取他,透過他來牽制莫奕於和且渠伯德,這樣就能各個擊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雖然我這樣做只是一種巧合,但若是我當初不分青紅皂白,用一樣的勁對付他們三個的話,別說是取得那樣的戰功,我們能不能活著回來都還兩說。
我覺得剛才先生講的故事,或者說舉的例子,問題在於那些當政者沒有抓住關鍵,沒有取得主動,老是被眼前的事情一個個牽著走,這樣就很被動了。先生您說對不對?”
永嘉先生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有道理。春秋時,衛國發生了動亂,孔子在談到解決之道時,曾提出要辯正君、臣、父、子的名分,卻受到了子路的譏笑。
魯國發生災荒,孔子的學生有若到魯國後,曾提出要實行周代的十分抽一的稅率,卻遭到了魯哀公的反對。
衛國政局的混亂,好象不是靠辯正君、臣、父、子的名分所能治理的;魯國的災荒,好象也不是靠減輕稅率所能解決的。
然而要使國家沒有災荒和動亂,再也沒有其他辦法比得上這兩種措施了,這是為什麼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