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二章 牧守豫州,漢末沉浮記,何子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才壹秒記住『愛♂?說→』,
韓易聽公孫越說起劉虞與公孫瓚這一政一軍兩個主官,在幽州漸漸的開始了文武不和來,主因還是在對待烏桓人政見上的不同,而引發的矛盾。
烏桓人自中平五年發動叛亂之後,波及了整個幽州地界,冀、青、徐三州也受到了遊騎的攻擊劫掠。公孫瓚亦乘被烏桓人困於遼西管子城達二百餘日之久。自劉虞到幽州出任州牧之後,方才安撫住了烏桓叛軍,使大亂轉安。
所以劉虞自認為對付烏桓人只需安撫與賜予錢財,就可以使烏桓人滿足,不再生亂。而公孫瓚則一意的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需得給予烏桓人以重大的打擊,最好是消滅烏桓人。
劉虞卻以大漢日衰,無力強行動武為由一意懷柔,並招烏桓人為助臂,平定內亂。公孫瓚則以大漢日衰,需得雷霆打擊烏桓人,鎮懾住他們之後,使他們不敢生出南顧之心,再來應對大漢之內亂。
韓易認為,劉虞與公孫瓚之意皆好,但又皆有不好之處,於是對公孫越說道:“劉大司馬之策,太過溫和,會使烏桓人懷德而不畏威,久之必然輕視劉大司馬。伯珪兄長之策太過兇險,單憑幽州一地無法蕩平烏桓,窮兵黷武終有敗亡的一日。”
公孫越疑惑的問道:“不知明遠有何妙策?”
韓易說道:“妙策談不上,可以拉一部,打一部。順服聽令的烏桓人就給予賞賜,桀傲反抗的就予以打擊。至於讓烏桓人入關來平定內亂,還是不要了。烏桓人一入漢地,必掠漢人為奴。只要統御烏桓突騎的主官一鬆懈,讓烏桓人有大量的漢人奴隸後,其部必然強盛,久後必為我大漢之大患也。”
公孫越應道:“看來明遠之策,是劉使君與兄長雙方之策的結合,只是他二人都是固執之人,也不知聽不聽勸。不過劉使君常以糧響之事來威脅兄長,讓兄長很是不滿,此番應邀前往青州平定黃巾,也是為了青州黃巾所劫之錢糧罷了。就是不欲時常讓劉使君以錢糧來要挾住。”
韓易驚道:“他們兩方的矛盾已經如此之重了?劉大司馬也太不該了,都是朝庭兵馬,怎能肆意剋扣軍響。這豈不會讓軍心大亂。”
公孫越點點頭道:“可不是,越是剋扣,兄長越惱。有時還想劫掠百姓補給,幸好被我勸止了。我只怕他們雙方哪日會大打出手,那可就不妙了。只可惜明遠不在河北,否則以明遠之擅長墾植之能,兄長哪會因錢糧之事而發愁啊。”
韓易沉思了半晌,說道:“伯珪兄長若不想被劉大司馬大錢糧一事上要挾住,只得以屯田之法來自給自足了。”
公孫越忙問道:“哦?可是右北平、遼西等地人口稀少,而繁華之地皆在劉使君的管轄之下,屯田之法只怕毫無所得吧。”
韓易笑道:“伯珪兄長此時不是在青州鎮壓黃巾蛾賊嗎?可讓他大量的捕獲人丁,一齊將罪民遷往右北平、遼西等地安置。以一千戶為一屯,四處開荒墾植。雖無多少畜力,但每戶也能墾植五、六十畝左右,北方一畝可得糧一石五斗左右。與民五五分成,一屯可得糧四萬石。伯珪兄長麾下有三萬大軍,只需二十餘屯十萬之民就足夠供應大軍所需了。若有二三十萬民屯田,伯珪兄長又需害怕何人以錢糧要挾。”
公孫越細細一思後,拍腿叫道:“妙妙妙,我這就回去讓兄長切莫將黃巾蛾賊殺光了,要多活擒之……唔,這不行啊,兄長本無錢糧,討伐青州黃巾亦是為了錢糧,此計雖好,可哪有錢糧讓兄長行屯田之法啊。只可惜汝南離幽州太遠了,不然明遠可以支應一下。”
韓易大笑道:“巧了,我當年在獷平縣時,獲糧頗多。後來因鮮卑入侵一事,而被我藏於燕山之中。後來又逢張舉張純與烏桓之叛,始終沒有取出。正好留給伯珪兄長做遷民與屯田之用。”
公孫越大喜,問道:“明遠在燕山之中藏糧有多少?”
韓易回想道:“有三、四年了,也不知壞沒壞掉。應該差不多有三十七、八萬石的樣子吧。”
公孫越拍腿大叫:“夠了夠了,我回去後也不做別的,只為兄長負責屯田一事,明年秋收之後,必不叫兄長再為錢糧之事而發愁了。”
吳景望見韓易的大旗在城外出現,不由面色慘白。孫堅餘部至此只剩區區兩千人了,面對韓易的數萬大軍,哪裡還有再動武之心思。
程普勸道:“差不多了,主公舊時有言:‘我若有所閃失之時,汝等可引兵去投明遠賢弟。他心懷仁善,乃是可託家小的良人。’我等莫要堅挺了,不然主公的餘部將徹底不存了呀。”
吳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