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華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57章 作曲家,重生明星音樂家,錦瑟華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徵,要不然,約瑟夫這樣的義大利人都能聽得出來呢!
在秦放歌之前,也有相當多的音樂家,做過這樣的嘗試和努力。
民族精神是什麼,就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當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樣態。它是種族、血統、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哲學思想等等所薰陶、融會而成的文化生命,也可說是一個民族的內在心態和修養。
就像在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秦放歌把華夏民族精神的真切訴求深埋在旋律中,讓人為之動容,受之啟發,獲得深切的民族認同感與使命感。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其中有寫出了人類共有的情感,能觸動觀眾們心底的共鳴。讓不管是炎黃子孫,還是歐羅巴人,都能從音樂中,聆聽來自春的聲音。
現場除了約瑟夫這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外,也有亞歷山德羅這樣古典音樂從業者,還是其中的佼佼者。
身為作曲家的亞歷山德羅感觸無疑是最深的,不過他這會職業病又犯了,聽到秦放歌和捷克愛樂樂團的演奏,情不自禁的就想得很多會去分析曲子的結構和聲,也會猜測秦放歌這個非人的傢伙,是怎樣把這樣一首極具中國音樂風格的作品創作出來的。
他自己也是作曲家,對作曲的理解,自然不會外行猜測那樣的,可也正因為如此,亞歷山德羅越發覺得秦放歌簡直不是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作曲家是個神秘的人物,而他的創作則是一座無法接近的象牙塔。很多人希望首先聽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與創作有關的靈感問題。當他們發現作曲家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整天思考這個問題時,他們感到難以相信。外行總是很難認識到作曲對作曲家來說是多麼自然的事,他傾向於把自己放在作曲家的位置上,從外行的角度來觀察所涉及的問題,包括靈感問題。他忘了對於作曲家作曲就象履行一種天然的職責,像吃飯和睡覺一樣,這是作曲家生來就應該做的事;而正因為如此,在作曲家看來作曲就失去了這種特殊的效能。
面對靈感這個問題,亞歷山德羅這樣作曲家就不會對自己說:“我現在有靈感嗎?”而是說:“我今天想作曲嗎?”若是他想,他就去作曲。這多少有點像你對自己說:“我困嗎?”如果你覺得困,你就去睡,如果不困,就不睡。假如作曲家不想作曲,他就不作。問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作曲家們在作完曲後,都希望每個人(包括自己)都承認這首作品是在靈感激勵下寫的,這樣似乎也更能讓作曲變得神秘。雖然作曲家們都知道,這實際上這是最後添上去的。至於是否要等待靈感到來這樣的問題,亞歷山德羅可以給出肯定的回答:“每天都是!”
但這決不是指消極地等待天賜的靈感,而是積極去從生活裡,從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中獲得,從自己不斷的努力工作(也就是作曲)中得來。
比起靈感來自哪裡,作曲的時候用不用鋼琴這樣的問題,亞歷山德羅現在更關心的問題是,“秦放歌創作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時候,是用什麼開始創作;又是從哪裡開始創作?”
儘管他最清楚,每個作曲家都是從樂思開始創作,要知道,這樂思不是思維的、文字的或超音樂的。似乎在突然間就來了一個主題或者說樂思,作曲家就從這個主題開始,而這主題是天賜的。
很多時候,作曲家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控制不了它。主題的到來猶如無意識的書。因此作曲家們經常帶著小本子,一旦主題到來就記下來,他收集樂思。對這種作曲的要素誰也無能為力。樂思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來臨。它可能是一支旋律——只是一支可以哼給自己聽的旋律。也可能是以帶伴奏的旋律形式出現在作曲家的腦海中。有時他甚至聽不到旋律,只是設想一種伴奏音型,然後也許能在這個音型上加上一支旋律。另一種情況是主題可能以純節奏音型的形式出現。他聽到某種特殊的擊鼓聲,這就足以使他動手了。在擊鼓聲中,他很快就會聽到伴奏和旋律,然而最初想到的只是節奏。
更有天賦的作曲家們,甚至能以對位的手法把同時聽到的兩、三支旋律編織在一起,但產生這種主題的靈感比較罕見。
所有這些都是樂思在作曲家們腦海中出現的不同方式。作曲家有了樂思,並在小本子裡記下了若干樂思,然後對它們進行檢查,檢查的方式與聆聽者看到這些樂思時可能對它們進行檢查的方式相同。他想知道樂思都有些什麼。可以從純形式美的角度去檢查音樂線條。再看看這支線條的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