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華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7章 民歌,重生明星音樂家,錦瑟華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大勢所趨,我們也只能說是儘自己最大的一份努力。”
宋嫻表示同意,“我們能做這些就相當不錯,我也沒想著憑我們自己就能改變這樣的現狀!而且,我自己對雲南音樂的瞭解也算不得特別多,只能是靠你這位天才作曲家出手相助。”
“這是個太宏大的主題,我們慢慢來,做能做的事情就好,比如先寫好這首古箏協奏曲。你唱歌挺不錯的,唱兩段來聽聽,說不定能有更多的靈感哦!”秦放歌建議說。
宋嫻白了他兩眼,秦放歌還笑說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講她從小聽得多感覺肯定更棒,“我即便拿到曲譜歌詞的話,沒有在那邊生活的經歷,想要唱對味也不現實。”
宋嫻也讓他不要笑話她,秦放歌保證不會,也講他說的都是實話。然後,宋嫻也不再扭捏,權當視唱練耳,也都是要唱出來的,秦放歌也鼓勵她們在練習的時候,嘴裡也可以唱的。那些大師也都一樣,甚至有在錄音中,就可以聽見很多大師嘴裡的哼哼聲,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沒什麼羞恥可言。
民歌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是雲南音樂的核心和基礎,也是民族歌舞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嫻覺得秦放歌沒讓她跳舞就很仁慈了,她對自己的體型是極度不自信的,雖然努力減肥但收效甚微,也完全沒想過跳舞這回事。而在雲南的民族音樂中,舞蹈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從雲南出來的著名舞蹈家也很多。
秦放歌也真沒笑話她,完全沒這必要,他也不是那種特別愛毒舌的人。而宋嫻唱的第一首就是《月亮出來亮汪汪》,她的演唱技巧一般,也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聲樂訓練的緣故。高音她是有的,但在高音的處理上,還是很潦草,更多的還是憑藉女生天生的音高,婉轉悠揚根本就算不上,但她唱起來的時候,別有一種民歌的原味在裡面。就像是普通的農民山民,在唱這樣的歌曲時候,也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聲樂訓練,也都基本靠天賦,用心點的再多自行琢磨。
秦放歌聽了之後也相當有感觸,在另外一個時空,這首來自大理白族的民歌被人收集整理後,改名為《小河淌水》,後還被譽為東方的小夜曲,很多歌唱家都唱過。這跟宋嫻唱的版本還是有不小差別的,當然,在秦放歌看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本來這樣的民歌在流傳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不管是歌詞還是旋律,不同的人演唱,風格主題情感也都會不一樣,沒必要苛求一致,何況兩個時空都不一樣呢!
毋庸置疑的是,這樣的民歌,是相當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而且,也不單是單一民族的歌曲,更像是多民族風格文化交匯的結果,因為各種版本真的很多。作為後來者,也只能是從中選取一些出來,這樣的整理工作也相當不容易,也沒必要去苛求整理者做到盡善盡美。
然後,宋嫻唱的第二首歌是《田埂調》,顧名思義,也就是農民們在田埂勞作時候所唱的歌曲。還別說,她唱這首歌曲的時候,也挺有木有樣的,她到底是學音樂的,哪怕是器樂古箏,處理起其中的情感來也是相當到位的。更重要的是,她後面也講,“以前有去鄉下外婆家,聽他們唱過這樣的山歌……”
而且,宋嫻也不避諱的講,“民間流傳的歌曲中,除了這樣的外,也有很多特別汙的歌曲,老司機帶帶我這樣的還算好的。我就有聽過在紅白喜宴的時候,甚至是在大街上,有讓小孩子面紅耳赤的山歌對唱。這樣的歌曲,現在網上應該也能找到的,之前也被炒過一陣子,跟東北的二人轉葷段子一樣。”
秦放歌對此表示理解,他當然是不會讓宋嫻唱這些的,那就真的成耍流氓了。他自詡風流而不是下流來著,也繼續跟她探討和交流更多雲南音樂的情況。
說起雲南的民歌,不得不提的就是多聲部的民歌,之前就有音樂工作者們,深入山鄉村寨,行程萬餘公里,對很多種少數民族現存的多聲部民歌進行了考察,並專門邀請了哈尼族的10名農民歌手,到昆明覆唱作重點考察。並從中得知,有19種民族,即彝、哈尼、納西、傈僳、怒、獨龍、拉祜、基諾、景頗、藏、白(巴尼支系)、苗、瑤、壯、傣、布依、佤、德昂、布朗等民族,至今仍儲存和流傳著多聲部民歌。尤其是四聲部以上乃至八聲部的複音唱法民歌,這在國內各省或世界各國也是少見或沒有的,它是雲南各族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關於這點,在秦放歌他們聲樂歌劇系的中國音樂史課本中就有記錄,尤其這類中國的民歌,更是他們學聲樂的學生都是要多做了解的。
這相關的資料,在網路上以及音樂學院的圖書館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