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華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7章 民歌,重生明星音樂家,錦瑟華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是可以找得到的,讓宋嫻唱也不現實。她的意思也很明確,讓秦放歌創作一首有云南風格的古箏協奏曲出來就行,其他的話,倒是沒什麼特別的要求,就由秦放歌自由發揮。
古箏協奏曲的話,現在的數量也不少,學古箏的人多,也有作曲家願意作曲。把古箏和西方音樂協奏曲的形式結合,也根本不是什麼難題。但想要做得完美,還是相當考驗作曲家的水平。秦放歌自己的話,先前就有相關的經驗,對她們樂團的配置也早就做了特別的功課,樂隊部分自然是沒任何問題的。
雲南多聲部民歌的形式,也能很好的用在這樣的古箏協奏曲中,因為一種樂器,基本就可以代表一個聲部。他也可以充分發揮他天才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將這些音樂風格融入到新創作的古箏協奏曲裡來。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這樣的音樂和之前的《琵琶行》等作品一樣,創作出來之後,評價肯定也都會兩極化。喜歡的會很喜歡,不喜歡的則會大肆抨擊,認為“我心目中的民族音樂不可能是這樣的!”“這也配叫民樂?”諸如此類的評價在《梁祝》演出之後,也都多有出現。
但秦放歌和宋嫻她們基本都不會管這些,要真照顧所有人的看法,就根本做不了音樂。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肯定會伴隨著爭議的,有時候還是非常大的爭議。秦放歌現在做得已經相當不錯,頂著音樂天才的頭銜,惹出來的爭議倒是沒大到全民皆批判的程度。
他跟宋嫻討論的時候,也特別提到了民歌中的多聲部合唱,因為他覺得這是非常不錯的方向。宋嫻研究這個比較多,也說了她的想法,他們的多聲部合唱有很大的即興,想到什麼就唱什麼,有時候看似完全不相關,但仔細聆聽的話,又會覺得,其中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絡,也出奇的和諧,最後,感覺完全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而且,這樣的多聲部合唱民歌,也不光是一個民族有,存在即是合理,裡面的東西值得深入去挖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