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曉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二章 飲食哲學,遊戲美食家,曉曉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製堪稱一絕。山東的海產品,不論參、翅、燕、貝,還是鱗、蚧、蝦、蟹,經當地廚師的妙手烹製,都可成為精鮮味美之佳餚。
山東民風樸實,待客豪爽,在飲食上大盤大碗豐盛實惠,注重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正規筵席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燕翅席”、“四四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典雅大氣的一面。
……
在飲食哲學方面飲食禮儀和上菜順序――2500多年的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弟子職》中說:“至於食時,
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置醬錯食,陳膳毋悖。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u中別,u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告具而退,捧手而立。三飯二斗,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周還而貳,唯櫓視。同橐猿藎周則有始。柄尺不跪,是謂貳紀。先生已食,弟子乃徹。趨走進漱,拚前斂祭。先生有命,弟子乃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到了用餐的時候,先生準備進餐,弟子就要將飯菜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並跪坐在一邊侍候先生。擺放陳列各種飯食醬料時,不可違反禮儀規定。一般來說所上的菜品,鳥獸魚鱉等動物肉食之前,必須先上蔬菜羹湯。湯羹與肉食相間排列,肉餚擺在醬的前面,席面擺設要成正方形。飯是在最後上,左面一側放置飲用的酒;右面一側放置清口用的漿。飯菜上完便可退下,拱手站在一旁。一般情況下是三碗飯兩杯酒,學生左手執空碗,右手拿筷勺,把先生需要的酒飯輪流添上,要隨時注意觀察老師的碗和杯是否空了,要及時新增。多位先生同時空碗時,則以年齡為序新增酒飯,如此週而復始。如果用長勺就無需跪著送上,這是添酒添飯的規矩。
……
口味清淡,中和五味――管仲在其著作《管子?水地》中說:“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因為水味極淡,才能融合眾味,從而起到調和得宜的效果,所以淡味是大味,是至味。這裡的“淡味”不是指菜餚烹調的沒有味道,而是恰當的、調和適中的味,才符合養生之道。而厚味、濃味本身已經沒有辦法融合其他的味,達不到品味藝術的境界。至今,魯菜宴席用來下酒的菜餚、濟南的湯類菜餚、膠東的海鮮菜餚,大都則要求以鮮味為主,所以在菜餚烹調中使用少量的鹽起到提鮮效果即可。
……
五味調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了公元前522年,
晏子向齊景公陳述先王之道:“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碇匆孕劍宰夫和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晏子以烹調之道比喻君臣政治,主張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這段著名的論述也反映了春秋時期魯菜的烹調技藝,水、火、醋、醬、鹽、梅子來烹調魚和“肉”(指羊肉)的湯,非常重視不同味道的融合與和諧,五味調和之“和”被賦予了政治哲學的深度。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細緻地記載了孔子的飲食觀念,涉及到飲食衛生、養生、禮儀等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說五穀所做的飯不嫌先將穀米擇得精一些,牛、羊、魚等腥味而製作的膾不嫌切得細而薄一點。對飲食原則,孔子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而g,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飯菜經久變質,魚肉腐敗變壞,酒水飲料變色,食物已發出腐臭的氣味了,都不能吃。而一日三餐,按時而食,一年四季,適時令而食,是順應果蔬生長規律的飲食習慣。倘食不以時,則身必有災了。孔子還曾告誡後人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而言之:遇到吃飯時席面上肉菜再多,亦萬萬不可只食葷膩,讓進食的肉菜超過主食的量。飲酒雖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適度,不能飲醉,以至神智昏亂。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無疑是有助於“養生”的。
……
以食喻禮――吃飯成為孔子維護“禮法”的工作現場。《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