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7章 認祖歸宗,招招致命,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昆吾,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陛下,同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能十年、可能三十年,這都不好說,

我們不可能企圖一次性將他們同化掉,別說我們遷移兩千萬百姓,哪怕是五千萬百姓過去也不能。

能同化的即便很少的人都可以做到,不能同化的你就是用再多手段都不可能,畢竟宗主國是將他們滅亡的國家。

所以,這事只能持續、只能同化大部分,這就足夠了!”

“袁閣老,這點我們自然是知曉的,不說全部吧,但至少也要同化掉七成以上,才能將未來不確定因素降到最低。

七成就是一千四百萬,我們最低也要遷移千萬左右吧,您的五百萬是不是太少了些?”

“是呀,袁閣老,人數少了別到時候沒將他們同化反倒是將我們遷移的百姓給同化了,這就得不償失了!”

“劉大人、畢大人,您二位分析的沒錯,按照慣例,這是對的!”

袁可立點了點頭,又看向滿眼疑惑的群臣:“但諸位都走入了一個誤區之中。”

誤區?

群臣皆是眼中神光閃爍著,努力思索著袁可立所說的誤區在哪裡?

可他們現在滿腦子都是兩千萬百姓、兩億兩白銀的遷移費用,腦子有些不靈光了。

“陛下,安南在成祖年間就是大明的藩國,大明設立的布政司,從那個時候開始,大明的文華就已經開始在那邊傳播了,

安南接受了大明的儒家文化,所以安南的中南半島諸國中被佛教滲透最弱的一個國家,從文化上來說他們是認同大明的。

其次,安南的大多數姓氏的祖上或者說開國君王都是來自華夏,諸如吳朝的吳權是北直隸人,丁朝的丁部領、莫朝的莫登庸是廣東人,前黎朝的黎桓是四川人,

李朝的李公蘊和陳朝的陳日煚、後黎朝的黎利、鄭朝的鄭檢、阮朝的阮福映是福建人、胡朝的胡季犁是浙江人。

不止是安南,南掌境內的苗族的諸多姓氏都是華夏前移過去的,暹羅、真臘等也是有的。

咱們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造勢,諸如找到他們的族譜、遷移證據、史書記載等等,這種大把的存在。

臣記得安南陳國君主陳承,原名謝升卿,福建長樂縣人,科場失意流落南寧,在邊境集市上被安南官僚陳孝招贅為胥,改名陳承,承子日煚建立了陳朝。

建立陳朝之後便請求大宋加封,願與大宋世代交好,承為西南藩籬。

第二步則是認祖歸宗,他們遷移一脈的主宗或者朝廷冊封等等!”

呼……

群臣頭皮都麻了,看著袁可立眼中滿是震驚之色。

這是妥妥的陽謀呀。

祖上是漢人,這是鐵證如山,這事兒不僅大明有明確記載、安南也是有明確的記載的。

認祖歸宗這事兒不管是幾千年文明的華夏,還是外域都是比較重視的,更何況這些人是從華夏遷移過去的,代代傳承的更是重視。

沒有認祖歸宗,那就沒有家族,沒有家族就沒法凝聚勢力,沒勢力怎麼爭權奪利?

只要你認祖歸宗,哪怕你有部分安南本土的血脈,那也是漢人。

“再者,安南疆域是狹長型的,且靠著海,大明的商隊無論只要去除呂宋外的海外諸國,那安南沿海就是無法繞過的。

停靠在那裡休整,大量的商人自然就能慢慢的同化安南百姓。

我們再弄一些輔助手段,諸如碼頭裝卸只要會漢語的安南百姓、只去會漢語或華夏菜系的酒樓、只住和大明客棧一樣佈置的客棧等等。

在諸如,會漢語的和不會漢語的工錢區分、想要隨著商隊經商的也都得漢語,否則海外諸國不認可被誅殺了可別怪大明,就是逼著當地百姓改變。

不止是安南,且真臘、暹羅、緬甸的南部沿海,都可以這麼做,不怕他們努力改變自己。

當然了,這事兒不能由朝廷下昭告,由戶部出面私下通知商人們就行了,具體怎麼做,那些精明的商人比我們主意多,注意尺度就行了。”

我艹……

群臣心中爆了粗口。

這又是一個陽謀呀。

安南百姓連反對機會都有,會講漢語這有毛病嗎?沒毛病呀,你都聽不懂、不會說,怎麼和商家溝通,怎麼能確保效率?

工錢有區分有毛病嗎?更沒有毛病,會漢語那都是自家人,多給些辛苦錢怎麼了?

至於住會華夏菜系的酒樓和大明一般佈置的客棧,這就更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柒合

二六五六

贅婿之無敵高手

最終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