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章 西風壓倒東風,漢闕,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黃金來源有限,只能從幾處金礦裡挖,麗水中淘。
不過任弘在奏疏的附文裡,卻提供了另一條黃金的渠道,他描述了蔥嶺以西外國如安息、大夏、條支是如何黃金成山,其貨幣皆以金銀鑄造,正面是其國王的面孔。
作為管理財政的大司農,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田延年心動了。
更何況,他昨日還收到了蘇武和任弘合寫的一封信,蘇武早就猜到此事會在中朝集議,在他引薦下,任弘希望能得到田延年的支援,作為交換,願給田延年一項大利好……
若非如此,無利不起早的田延年可不會據理力爭。
至此,廳堂中眾人皆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只剩下趙充國了。
霍光目光看向後將軍,趙充國也終於將奏疏連同附文看完了,頷首道:”十分詳盡,若非知道這任弘才二十餘,我必以為這奏疏是一個五旬老吏寫的。”
那附文是任弘細心為內朝諸公提供的資料,他提前寫好的西域諸邦位置、遠近、估量的戶口數,以及可以徵召的勝兵數目。
這一點是趙充國十分欣賞的,他打仗有個特點,那就是提前算好士卒牛馬用兵所需的糧谷、鹽、茭藁,每日巡視倉稟,檢查所剩數量,要求糧官的上報必須精確到個位數。
因為趙充國絕非那種莽一波的大將,作戰方式與秦時王翦頗似,越老就越沉穩。
趙充國已經出了抉擇,緩緩說起自己的看法:
“一名漢兵從敦煌城到樓蘭去,要走一個月,耗米一石四鬥,自己決計是扛不動的,得讓馬匹馱負,如此又要加上八石麥豆,沒辦法,沿途鮮少牧草,畜生胃口卻大。如此一來,千里之路,一千軍隊和馬匹,就要消耗一萬石糧,這還不算沿途物故人畜損失。”
“若是設定了西域都護府,人力便能從西域諸邦調撥,過去發兵一千人才能抵禦匈奴侵犯,或許徵召兩千西域兵便解決了,如此便能省一萬多石糧食。”
“如此百利而無一害的舉措,老朽不明白,為何還要爭這麼久,昔日孝武皇帝設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時,朝堂上可沒這麼多牢騷。”
這話讓反對的三人有些難堪,趙充國卻不管他們,繼續道:“當然,經營西域的重中之重,還是屯田。去歲匈奴擊渠犁圍鐵門,就是乘我屯田未成。只要渠犁、輪臺、它乾屯糧有十萬石糧食,匈奴便對西域無計可施。”
對於設定西域都護府的利弊,除了張安世一如往常那樣不發表意見外,中朝諸人已經在軍事、經濟、政治上都討論完了,支援與反對,竟是三比三,只等霍光做出最後的決斷。
霍光至今未發一言,目光掃在任弘奏疏的最後一句上,這是他最在意的一句話。
“九譯之地羈縻為屬國,轄於漢官,足以大賀,告於先帝!”
繼先帝之業,完成孝武皇帝來不及做完的事,此乃霍光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是啊,曾作為尚書事孝武皇帝二十年的霍光,親手接過那幅《周公負成王圖》的霍光,是最清楚這場漢匈戰爭本質的人!
太初四年時,孝武皇帝力排眾議,決定重新對匈奴用兵時,給出了這樣的理由:“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
雪恥、復仇,滅匈奴以全武功,這些冠冕堂皇的藉口下,是先帝不能為眾人道哉的目的。
“關西是大漢的根基,而關西需要這場戰爭!”
函谷關以西本為故秦地,民俗尚武而少文。而與之對應的關東之地,文化較之關西發達。故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之謠諺。
在孝武皇帝前,關東關西的對峙是很嚴重的,高皇帝留下的功勳貴族集中於關西,最後一位開國功臣申屠嘉執政到了孝景年間。而關東則為諸侯王所據,關東士人聚集在吳王、梁王、淮南王身邊,隱隱與中央對抗。
可到了孝武時,諸侯國已削弱,開國的軍功列侯也徹底衰敗。大量關東士人為了前途,紛紛湧入長安,躋身朝堂。當時的文武名臣中,七成皆來自關東,加上表彰六經,以孝廉取士,連長安的中層官吏,也漸漸多了些關東口音。
關西的六郡良家子在六經上哪裡玩得過關東人,他們從小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普遍認可的是馳騁沙場,立功邊疆。若非對匈奴的戰爭讓大量關西良家子躋身廟堂,他們恐怕早就被邊緣化了。
在霍光看來,武帝朝的歷次爭執,不止是戰和之爭,枝幹之爭,也是地域之爭,東西之爭。
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