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大城北京,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乾隆,在六十年的和平、繁榮統治期內,重建、繕飾、美化了每一個歷史性建築物,使北京成為富麗堂皇的城市。
然而,一個城市絕不是某個人的創造。多少代人透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成就給這個城市留下寶貴遺產,並把自己的性格融於整個城市。朝代興替,江山易主,可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如故。十六世紀,宦官們在文武百官頭上佈下一片恐怖氣氛。宦官魏忠賢尤其囂張,他將自己的畫像懸掛於全國各地,迫使人們向其鞠躬示敬。他還出資修繕西山碧雲寺,以使自己在北京留些痕跡,但同樣是匆匆過客,與別人並無二致。城市永在,而他們的人生歲月轉瞬即逝。可見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時主宰它的人偉大。
有三個重要因素,結合起來便賦予了北京獨有的個性:自然、藝術,以及人們的生活。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人類藝術體現於裝飾北京的那些塔樓、宮殿;人們的生活方式、貧富狀況、風俗習慣和節慶活動決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適、閒逸、富有朝氣,還是充滿了斤斤計較的,賺錢狂似的商販們的喧囂與粗俗。幸運的是北京的自然環境、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協調地結合在一起。北京的魅力不僅體現於金碧輝煌的皇朝宮殿,還體現於寧靜得有時令人難以置信的鄉村田園景象。就是從這樣的城市中,人們既為它的藝術格調,建築風格和節日風采而興奮不已,同時也會享受到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
我們將在此書中依次討論以上三方面因素。北京的建築為數眾多,本書將用很大篇幅來作介紹,介紹其中的宮殿、寺廟和皇帝陵墓。可以說並不是埃菲爾鐵塔代表了巴黎,而是蒙瑪特區的咖啡館生活和聖日耳曼林蔭大道賦予巴黎以特殊的情調。北京同樣如此,那些宮殿的確可以吸引遊客,而北京的真正魅力卻在於普通百姓,在於街頭巷尾的生活。人們永遠也不會理解究竟是什麼使北京的窮苦百姓如此樂天而自信,原來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
對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氣候。冬季,天藍得讓人無法置信,陽光燦爛,卻又幹燥寒冷;夏季,雨水充足,涼爽。其次是鱗次櫛比,蔚然壯觀的建築群。再其次就是在傳統習俗影響下的北京人所獨具的幽默感,耐性和彬彬有禮。天空澄澈,令人心曠神怡。殿閣錯落,飛簷宇脊縱橫。黃包車伕們滔滔不絕地說著笑話,幸災樂禍地拿人開心。寬厚作為北京的品格,溶於其建築風格及北京人的性情之中。人們生活簡樸,無奢求,易滿足——大約在幾百年前就是如此。這種樸素的品質源於北方
人快樂的天性和粗獷的品格,快樂的天性又源於對生命所持的根本且較現實的認識,即生命是美好而又短暫的,人們應盡情享受它。現代商業活動的喧囂吵嚷在北京卻少為人知。在這種簡樸的生活與樸素的思想的薰陶下,人們給精神以自由,創造出了偉大的藝術。
書摘一 老北京的精神(2)
城市的自然特徵主要取決於它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還有起著色作用的太陽光,起反射作用的天空以及我們周圍的大氣層。北京的氣候似乎打定了主意要一成不變,通常它總是陽光明媚。冬季乾燥,夏季溼潤。雷雨在七、八月份來臨,要到十月初方可停歇;只是春天的雷雨來得較遲。天氣變化界線分明。雨一下起來,就相當急驟,天晴起來,又是萬里無雲。在北京,人們體會不到那熟悉的四月小雨的滋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如這著名詩句所云。)一夜小雨過後,乾燥的氣候會使潮溼的地面很快地蒸乾,樹木又開始煥發精神,耀眼的綠裝在清新的空氣中更顯明亮。玉泉山上的白塔在清朗的空氣中清晰可見,似乎離我們更近了。
在北京,人們既得享碧藍的天空,又不得不吸食塵土。俗話說:無風三寸土,雨天滿地泥。北京的確如此,但這主要說的是人行道。寬闊的哈德門車馬大街,寬達十五英尺左右,延伸在中央大道兩旁。柏油馬路沒有塵土,在風天騎車經過總理衙門前鋪好的柏油路時,你會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好處。此外,北京洛克菲勒醫院的研究結果證明,由於北京有強烈的日光照射,塵土中細菌的百分比大大降低。太陽光將塵土曬至黯淡的深黃色和灰色。一色黃灰的房屋牆壁,被寺廟赤褐色的古牆點綴著,地衣覆蓋的屋脊呈黑色或灰藍色,如此單一凝重的色彩只有在陽光燦爛的大晴天,才會閃爍奪目,顯出特色。
一個城市即便尚未臻於完美,人們也依舊會喜歡它,還要留戀其旁的山巒、河流。即使人們很少去遊覽,有關那些勝地的古老故事也會使整個城市生活充滿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里,西山越向遠處越顯高峻,上有數百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