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2章 圖書館裡宅出來的大功德,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素是八月七號找何進請的假拖延離京日期。
因為跟甄家人討論聯姻得等甄儼親自進京,那就得至少再過五六天。
考慮到如今入蜀路途險遠,李素估計:說不定甄儼在談判的時候,已經做兩手準備了,比如讓甄家的生意也趁機打入一下蜀地,要調撥轉運一些資產人手過去開拓。
甄家作為漢末有數的豪商大族,訊息肯定非常靈通,知道往年蜀郡商業已然非常發達,而且蜀儒四宗和其他當地大族早已盤根錯節,不容外來戶插手。
但劉焉造成的變數,導致四大宗裡排行第二的任家學派元氣大傷,而董扶一家雖然被劉焉善待了,但只要劉備將來進去,肯定是要以教唆謀逆首惡的罪名把蜀郡董氏夷滅三族的。蜀儒四宗排行第一第二的都伏誅,空出來的生意真空和權力真空就都非常可觀了。
更有可能,甄儼已經讓其中一個甚至幾個妹妹,提前從無極老家提前搬到鄴城住了,以便談成之後,直接送一些妹妹跟著生意管事去漢中安置,先置業另住——
隨著今年三月份,甄家出了守制期,甄儼那個孝廉也正式被徵辟了官職,如今在鄴城當個基層的從事,在鄴城置業了好幾處,家人提前搬到鄴城住是很方便的。
而甄儼的弟弟甄堯因為比他年輕兩歲,今年才十五,還沒正式做官呢,說不定也會狡兔三窟,到劉備那兒混個官。
鄴城到雒陽還是比較近的,快馬往返八天左右。但小姐和家人們得坐車慢慢趕路,這麼算,報信的人四天到鄴城,回程緩緩而行七八天,可不得八月二十五左右,才能一切搞定。
幫李素拖的時間已經夠久了。
請假後次日,八月初八,趁著甄儼還沒到,李素就利用這三四天的空檔,先幫蔡邕那邊打點一下。
他跟蔡邕畢竟還有一層師生關係在,所以哪怕翁婿關係保密,在學術問題上“順手”幫幫蔡邕還是挺名正言順的,不至於招人顯眼。
跑了兩趟東觀和蘭臺後,李素也發現好多東西要搬走真是不容易,主要是古簡太多,竹子那麼重,整個蘭臺的竹簡書至少幾萬套,一套又有好多編簡,說是幾十萬編簡都不誇張——
要知道,歷史上光是雒陽被毀時,蔡邕自己家裡的私人藏書就有四千套、上萬的編簡。蘭臺相當於漢朝的國家圖書館,比蔡邕個人藏書再大幾十倍規模是很輕鬆的。
當然裡面重複的內容也很多。比如蔡邕之所以要編訂《熹平石經》,就是因為各家抄錄的四書五經因為描述字眼不同,有好幾十個版本,這些版本你在蘭臺都得存檔、但太學石經只挑最權威的公認版本來刻,其他版本則是留在蘭臺供學術研究對比。
後世“文姬歸漢”的典故之所以被傳頌,主要是曹操把蔡琰接回來後,問她能不能找回那些蔡邕當年的孤本古籍,蔡琰回答說“家父藏古籍雜書孤本四千套,流散無存,妾僅得背誦十分之一”,最後把她背下來的四百套古籍孤本默寫下來,才讓那些書流傳於世。
要不是這件功德,僅憑蔡琰的其他文化成績,是不足以跟班昭並稱的。
現在那麼短的時間要面對那麼多東西,李素也不得不應急從權,不能真講究全部“拿走真跡、留下謄抄本”。
城外的五百騎兵,加上隨行輜重大車,不足以運走幾十萬竹簡,就算能運走也太顯眼了,會被懷疑。
李素暗忖:我只是來儲存文化內容的,又不是文物收藏,只要那些孤本的內容傳承下去就好,至於這些竹子……如果不是埋在地下,幾百年也就朽爛透了。
哪怕是紙,隋唐時候的造紙技術,也無非是“紙壽不過千年”,他現在造出來的從左伯紙改良的李侯紙,壽命就更比不上隋唐宣紙了。所以這些抄錄的內容,將來肯定是要轉錄的。
“不如就把只有竹簡上有的文字,全部抄在紙上,至少運輸重量能減輕百倍,幾十萬捲紙,帶出去就沒那麼顯眼了。
內容全部有了,也算大功德,這些竹子,大不了將來遙控買通一些留在雒陽的太學生、蔡邕門徒,讓他們真遇到大難的時候,想辦法花錢通融。董卓走的時候肯定會盜掘東漢十幾個皇帝的皇陵搜刮金銀寶物。
但搜刮完之後也犯不著特地破壞墓室建築,到時候讓蔡邕門徒冒險求個情,把要燒掉的竹簡埋回被挖空了財物的皇陵裡,再借口堆土掩埋歷代先帝棺槨,董卓估計也會同意的——董卓只是想要錢,不是特地奔著大逆不道來的。竹簡真埋到了氣密性好的皇陵裡,說不定還比放在外面儲存更久,後世有考古學家有緣找到就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