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1章 從科技樹的南天門殺到蓬萊東路,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民組織變得更加高效之後,絕對可以保證農民安家後還有足夠的農時種地。

南方秈米能種兩季,到北方後只種一季時間完全來得及,也不用太早播種。因為北方畢竟氣溫低,哪怕再潮溼灌溉充分也種不了兩季。

但寧夏單季產量和稻米質量都比南方好一些,條件允許的年份還可以在收割完成熟稻穗後等一兩個月,等“二茬稻”成熟,也能補充大約兩成多的產量。

(也就是隻播種一次、但收割兩次。要注意收割的時候只把成熟透了的稻穗割掉,下面的杆子要儘量保持完好。這樣過一兩個月後,會有一部分之前被抑制沒有發育成熟的籽粒二次成熟,但產量只有第一波收割的五分之一左右。)

這些具體的農業技術李素當然是不懂的,但也不用他懂,自有在涼州各郡奔走勸農、普及農業技術的典農中郎將國淵,組織手下的小吏技術員們一個個鄉村下鄉去督導掃盲。

……

見到了銀川郡的欣欣向榮後,諸葛亮的詫異程度還算是好的。他雖然之前沒有行萬里路,但好歹是讀萬卷書了。從地理書上大致知道過前人對北地郡北部黃河沿岸的描述,籠統知道這兒“水資源豐富”,只不過沒有親眼見到之前、感受沒那麼直觀。

相比之下,黃月英和李素那幾個女人,就徹底傻眼了,她們畢竟連相關的書都沒讀過。

還是李素比較靠譜,他前世雖然沒來過寧夏,但好歹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和《一城一味》這些美食紀錄片,從螢幕上直觀見識過這裡的風光。

他的沉穩表情、絲毫不意外的氣定神閒,落在馬超派來的護衛騎兵軍官馬岱眼中,就顯得非常料事如神了,不管什麼都不能讓他驚訝。

大家在水流平穩的黃河上,一直開到銀川城下,才準備登岸,而李素內心的《舌尖》印象已經被勾起,忍不住跟紅顏知己和弟子們炫耀:

“這銀川郡的富饒,你們還遠遠沒見識完呢,別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過會兒為師請你們吃這裡的羊肉,還有灰水和的湯餅。”

李素當然知道這地方的“鹽池灘羊”的名聲,鹼性的飲水和牧草,讓羊肉的羶味比任何地方都低。而且把旁邊後世鹽池縣的天然鹼水拿來和麵,也能讓麵條容易拉伸,做拉麵再好不過了——

後世的拉麵雖然在蘭州最早普及,但所用到的材料卻不是蘭州地區原產的,只是19世紀的時候商業和物流已經很發達,銀川周邊的天然鹼水可以輕易貿易運去蘭州,被當地的廚師採用。但原材料的產地,還是銀川郡這兒更正宗些。

諸葛亮內心還有點不信:“不就是吃個羊肉麼,在長安的時候,去年秋收之後,大王賜宴也吃過不少次羊肉了,關中牧羊也不少,也有北地郡和河套羌胡鮮卑南下販賣的羊,難道都比不上這個?”

李素笑著拍拍他肩膀:“所以為師和你說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呢,絕知此事要躬行吶,光說沒用——就說你光看地理書,告訴你‘北地郡沿河典農諸鎮水草豐美’,你能想象到是眼前這個樣子麼?吃過就知道了。”

諸葛亮此刻原本原本正在指揮車伕們把篷車的車輪都套上草編,便於在坎坷地形上行駛減震,也增加車輪的使用壽命。

聽了李素的話,才放下手頭的實驗活兒,叉著腰反問:“李師你不也沒來過銀川郡麼?你不也是書上知道的地理,怎麼就鐵口直斷?”

李素的說教為之一窒,連忙說:“我畢竟走的地方比你多多了,西北之地各種環境都見過,觸類旁通。再說我也沒說這兒具體有多好,這不還是保持了一個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新認知麼。”

這番話才把諸葛亮鎮住,諸葛亮擦了擦手繼續幹活兒了。

說句題外話,李素一行眼下遠行坐的這批大篷車,也是諸葛亮在此前一個月住在蘭州的時候,琢磨改良過的——主要是因為去年的原始版本大篷車,就是李素根據西部片印象和設計功用自己琢磨覆盤的,研發過程中其實沒怎麼藉助諸葛亮的智商。

所以,李素肯定少不了被技術偏見所裹挾,他造出來的東西,被諸葛亮親自坐了十天半個月趕路後,以諸葛亮的智商很快就從實踐中發現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更何況,這次還有黃月英這個也頗有巧思的傢伙跟著諸葛亮一起,兩人可以討論,甚至偶爾還能激發出諸葛亮雄性的表現欲和爭強好勝。

所以,一個月的時間裡,諸葛亮就提出了好幾條意見,把這些篷車又魔改了——當然了,諸葛亮的魔改,也不是說完全否定李素的舊方案,或者說覺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有一百種方式弄死書記

筆下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