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1章 從科技樹的南天門殺到蓬萊東路,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素的舊車必須全部改造。

他只是發現了李素的舊方案適用範圍不夠廣,在某些特定環境下不是最優的,比如水陸兩用在河裡航行的時候效率就不高。

但是,如果在河流很少的環境,比如沿著弱水走到酒泉郡後繼續往西、經敦煌郡出玉門關的西域商路,李素的車就很完美,什麼都不用改。之前已經造好的李素版大篷車,以後也可以全部用於玉門關外的純西域商路運輸。

而諸葛亮的改造,就主要針對在蘭州和銀川之間,以及蘭州到湟中、武威、酒泉這些地區。諸葛亮把車子的車輪徹底改了,在車輪輻條截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把輻條的寬度增大了四倍、厚度縮減為三分之一。

也就是原先每根輻條都是寬厚各兩寸,諸葛亮改良後變成八寸寬、六分厚,輪圈的厚度也減半,但輪圈寬度跟輻條一起加寬。這樣的輻條和輪圈支撐強度還是足夠的,卻能讓輻條在水裡面的時候,形成划槳一樣寬大的正面。

當然了,因為原本的車輪是裝在車底的,車子下水後,車輪轉動的全過程都在水下,所以對於划水沒有意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在車的車廂上緣也加裝了兩根跟車底的軸對稱的車軸,而且還是曲軸,中間有裝腳踏板的彎曲。

還把車輪改成了可以從車軸上便捷拆裝的樣子。一旦要下水,就把車輪從底軸上拆下來,裝到車體上部的橫軸上,然後車上的人就可以在車廂裡踩著腳踏板跟騎腳踏車一樣騎船了,寬薄的車輪輻條直接變成了明輪槳葉,幾乎達到了宋朝車船的水平。

李素剛看到這種依然有些華而不實的魔改時,幾乎要感嘆這是愛情的力量了——嗯,說不定諸葛亮還不知道什麼是愛情,黃月英也太幼了。諸葛亮這個只能算是雄性荷爾蒙剛剛發作刺激了大腦想象力、為了在妹子面前裝逼炫技而鼓搗出來的炫耀性產品。

畢竟,諸葛亮的這個設計太麻煩了,雖然提高了在水裡航行的效率,但引入了更多的問題——比如輪子變得又薄又寬之後,單位面積的承重抗壓其實是減輕了,一旦地面不是很平整,輪子沒有整個一條線接觸地面的話,被尖石頭磕到的地方,木頭就很容易破裂。

又比如,因為輪子做成了可拆卸,而古代又沒有軸承,所以車輪和車軸之間原本要上動物油脂作為機油來潤滑。現在可以拆卸之後,車子下水導致的動物潤滑油被洗掉的速度快得多了,原本渡個小河也許不用補油,現在稍微下水不久、上岸後想繼續當車開,就要補機油。

諸葛亮也有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沒能全部解決。比如機油損耗快的問題,他至今還沒解決。

輪子容易磕破的問題,他倒是想了個“上岸後當車開的時候,就給輪胎外面套稻草或麥秸稈編的軟性外胎,分散壓強,還能減震”這個辦法來解決。

但大批次編造結實的草編和麥編也不是那麼容易快速搞的,何況這是消耗品。為了在黃月英面前裝逼,諸葛亮只好再發明一些新東西解決新問題。

比如他就從腳踏式織布機的原理上,鼓搗出了“稻草編織機”,可以快速廉價地把稻草和麥秸稈編製成外胎,磨損了就換。同時這個機器鼓搗出來之後,發現還能用來編草蓆和草鞋,也比純手工編織快了至少五倍——

說句題外話,從蘭州出發前十天左右,當李素第一眼看到諸葛亮的編草機時,簡直要直接驚呼好傢伙。

你這玩意兒要是早二三十年出現,怕是歷史都要被改寫,劉備小時候想織蓆販履都得被“編草業工業革命”整失業有沒有!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機緣巧合導致的劉備的悲哀:他連織蓆販履都不如諸葛亮專業了。

而諸葛亮這還不算完,因為當時李素告訴他:銀川郡地區是半農半牧的,稻草和麥秸稈這些農作物莖稈也不能浪費,還是要拿來餵羊飼養牲口的。

原先哪怕是沒有切碎的整根稻草和麥秸稈,羊吃起來消化效率已經很低了,進食也不順暢。你現在直接編成了車輪外胎,哪怕將來碾破了沒法回收利用了,把廢車胎拿去餵羊,羊也吃不了編制得這麼複雜的一大坨啊!這不浪費牧草資源麼!

諸葛亮不想在妹子面前丟臉,當時聽了李素指出的問題,就一咬牙又拉著黃月英閉關了一週,然後李素再次看到他們的時候,就發現諸葛亮又鼓搗出了個新的配套裝備。

那是一個從腳踏式的車木車床改良來的機器,只不過把車木棍用的類似卷筆刀的旋轉刨子刀頭,換成了類似電風扇葉片一樣、但刀鋒部位尖銳的旋轉鍘刀。

然後,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開局就一路橫推

側帽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