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37章 聖人注意事項,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理解,這條就很快過了。
好在這一世的孔融已經在曹操的大清洗中死了,劉備也沒追封考證承認過天下還有哪個姓孔的文人是確鑿無疑的孔子後人,所以這一世不僅李素的子孫不能從封聖中獲益,連衍生公也不可能出現了。
以後凡是自稱孔子後人的,肯定都拿不出家譜,如果還非要吹噓,那就當妖言惑眾抓起來。反正官方的認定態度是“孔子的嫡系有據可考的傳人,已經沒有了,剩下的也都是旁支末裔,不配奉祀”。
而李素對劉備說的第三條、也就是最後一條補丁,是針對東漢早期,漢明帝漢章帝試圖透過“去太學講學”來塑造自己“既是世俗君主,又是儒家新聖形象”的弊端的修正。
李素也承認,皇帝要成為信仰和實政的雙重領袖,確實有好處,但明帝章帝演過了,也高估了後世子孫的抗風險能力。
既然有了失敗經驗,肯定不能照搬。
而李素的改法也很簡單:現在不是已經從察舉制改成科舉制了麼?雒陽的太學,可以漸漸調整功能,未來肯定是要逐步向歷史上的“國子監”過渡的。
既然如此,科舉下的太學/貢院,性質逐步從教學往考核轉變,那皇帝還講什麼課?
以後,在科舉的考試環節,最後加一道殿試,皇帝親自最終策問幾個問題,把關一道,那不就是用“天子門生”這種後人都很容易理解的辦法,來取代漢明帝、漢章帝那些吃力不討好、對皇帝本人儒學素養要求過高的操作了麼。
說句題外話,殿試這個制度,李素之前在科舉的早期雛形改革裡,一直還沒提出呢,並不是一般化的制度,最多是皇帝偶爾基於“唯才是舉”,對個別特別牛逼的人才,要策問召對。
李素當時不敢改太大、太傷筋動骨,也是本著一開始要極簡主義、把天下士人對科舉制的反對力量降到最低。
現在天下太平了這些年了,今年又要開恩科,這一科開始,把殿試形成固定制度,也還不晚。
劉備聽了這個建議,也是大喜稱善,同時稍微仔細想了想,也是忍不住苦笑——原因無他,主要是大漢搞的科舉制度,相比於原本時空的早期科舉,錄取規模實在是大得多了,皇帝要親自殿試詢問鼓勵每一個錄取人員,那工作量也就大了很多。
畢竟,原本歷史上的科舉,錄取出來都是縣級的官員。但現在劉備和李素搞的科舉,連“縣分局”那些官員,都要考試錄取了。
天下一千多個縣,基層官員能上萬,哪怕每十年、二十年輪流換一次血,皇帝到了大比之年,也得親自召見少則五百人、多則上千人來談話、賜宴。
哪怕每個新官說三句話,那就是三千句,皇帝也累啊。哪怕不過腦子,說三千句“愛卿辛苦了”,那也會口乾舌燥的好不好。
劉備已經開始擔心,將來他的子孫有沒有這個精力來如此勤政,每次考試之年都做好跟下面的人聊三千句天的心理準備。
要是精力不濟或者遇到怠惰的昏君,估計得想辦法群發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