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6章 管你幾路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諸葛亮透過李素的這一番實戰教導總結,還學到了一個最大的收穫,那就是以後要把“雙邊關係”巢狀到“多邊關係”裡來運籌。
這一點對於李素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他一輩子都是這麼思考問題的。因為他後世接受的外交教育,本來就是習慣在“多邊框架解決雙邊問題”的思路下執行的。
君不見毛熊鷹醬在全球各處死磕,哪有直接就事論事用一個戰場談判這個戰場本身的事務的?
克里米亞談不下來、直接在東黑克蘭製造別的事端、爭取談“進兩步退一步”這種交換條件,都已經被國際社會覺得太野蠻粗暴、直來直去,屬於少數情況。
體面點的玩法,哪個不是“克里米亞談不下去了,那就到敘利亞/猶大/葉門/阿富汗搞點別的籌碼,然後用其他大洲的幾個利益捆綁起來當添頭、交換談歐洲問題。”
但是,古人是真沒有把雙邊外交往多邊外交巢狀的思維習慣。
甘羅懂得“把秦趙雙邊關係巢狀到秦趙燕三方關係裡談”,讓趙國人把從秦那兒吃的虧去不要臉撩撥他的燕國那兒找回來、轉移仇恨,就已經是很先進了,憑這一個思路就能十二歲當到上卿。
但戰國末期那點東西,跟李素那種把劉孫、劉曹關係全部統籌到劉袁關係裡一起算計的統籌程度相比,那簡直差太遠了。
漢朝的四百年大統一里,也沒條件實施複雜的多邊關係統籌。畢竟天下一統,一家獨大,大漢不可能也懶得拿一堆小魚小蝦相互算計。因此這方面所有謀士文官的經驗都是嚴重欠缺的。
諸葛亮著實被李師又好好上了一課,覺得開了一個深淵一樣的新坑,夠他再努力鑽研琢磨幾年了。
……
關羽本來只是想嘉許一下諸葛亮、告訴他此戰之後一定在陛下面前全力舉薦他升官,順便也鼓勵諸葛亮好好幹,後續的決戰時更好的出謀劃策。
被諸葛亮這麼條分縷析有理有據地謙虛了一番後,關羽才琢磨出其中回味,真正理解了李素在其中埋的伏筆有多出彩、多不容易。一時之間,竟有些不好意思,覺得就算後續擊敗了袁紹,相當一部分功勞也得分出去。
那種感覺,就像是諸葛亮客串了日漫裡的“時停解說員”,沒有諸葛亮這麼專業的人在旁邊“砸瓦魯多”捧哏,外人就算看到了李素的招式,都不知道李素的招式有多難想到、多麼亙古未見。
“伯雅那邊,我到時候自然也會感謝他的,此戰勝了之後,到陛下那兒表功,也不會少了他。不過,諸葛賢侄,還是先說說,袁紹被許攸攛掇轉守為攻後,我們戰術上該如何安排?你足智多謀,可有額外教我?”
關羽很謙虛地主動向諸葛亮請教。
要論堂堂正正的大軍作戰,關羽當然不虛任何人。他現在實打實有補充完備的精兵十五萬,守勢對付對面三十萬的進攻,也有把握不玩花活贏下來。
只是諸葛亮表現太好,他忍不住精益求精,有所期待。
諸葛亮收起摺扇,誠懇剖析:“如今還沒開打,也沒有太多用計的空間,還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等袁紹進攻中部隊脫節、出現破綻、首尾不能相顧。
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尋常諸侯將兵,不過十萬。袁紹雖好謀無斷,但領兵堂堂正正而戰之能,恕我直言,倒也不在高祖之下,我以為他將兵十萬時沒有問題的——
當然,高祖之能,在於用人御下,不在征戰,這方面袁紹差太遠了,所以,我並非有意對高祖不敬。”
關羽擺擺手:“誒,別咬文嚼字了,所以咱喊你私下裡聊,沒那麼多忌諱。你就是說袁紹直接領兵之能不亞於大哥,我也不會計較的!”
關羽這方面是完全不拘小節,關起門來什麼都敢說。不過他的話倒也是算話糙理不糙,劉備這輩子也缺乏帶幾十萬人規模的大兵團把仗打好的經驗,當然幾萬人的小規模戰鬥戰術排程還是很不錯的。劉備最大的特長,也是用人,不是親自廝殺。
諸葛亮微微一笑,停止這種扯皮,繼續說道:“我說袁紹直接將兵的效率,不過十萬,那就意味著他三十萬大軍來攻,肯定要兵分數路,或者有援軍合後,這就有讓他分割脫節的機會。如果扎堆一起上,就會擁塞難以展開,白白喪失掉外線作戰的兵力展開優勢。
我以為,袁紹最容易選的主攻還是河內-河東南部,這條戰線瀕臨黃河,是最好推進的,大軍軍需後勤也最容易解決,從鄴城到黎陽、沿黃河運輸即可。
所以三十萬人裡,這一路投入的會最多。至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