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24章 長遠之計,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後外任這兩年,倒是該在揚州設定籌辦學宮,教授航海、探險、開拓諸般實用之學。
以免將來假以時日,弟子也不得不回京任朝官時,這方面的人才出現斷檔。”
李素對這點非常認同,立刻批示:“確是此理,阿亮,這點你和為師想到一塊兒去了,為師來的路上,也隱隱約約有這個念頭,只是還未通達。
不僅要辦航海的學宮,還要鼓勵善於總結、使用算學的名匠給予官職頭銜,增加技術官僚,把造船和營建這些科目都補上。
這次來揚州,我就想著是不是該先再改良一次造船之法,然後在遠赴扶桑。福船遠航東海南海已經無礙,但出了流虯之後,面對廣袤大洋,還是不太合適。
大漢近海季風混亂,非竹篾硬帆、桅高帆少,才便於搶風。一旦進入遠海,或許風向會有所變化,也該有對應的船才好。咱不可輕視海況之變化,一定要實事求是。
當初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東海,不也海況明顯不同,北淺而有滾塗浪,不得不以沙船航行,南海水深,才可用福船。未來的遠洋船和福船的差距,未必會比福船與沙船的差距小。”
李素說著說著,不由想到了歷史上後世葡萄牙恩裡克王子的航海學校,那可是為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注入了多少優秀人才,可以說是歐洲遠洋航海的搖籃了。
他如今要防止人才斷檔,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當然要用。
諸葛亮聞言眼前一亮:“恩師人在河洛,這一年不曾出巡,這點上,竟與弟子所思暗合,恩師之遠見,果非凡俗可比。
實不相瞞,去年一年,甘將軍在摸清從流虯航行到筑紫島的航路後,便不甘於這個冗長繁瑣的航路,想要總結經驗、找出更便捷省時的直航航線。
然後他就跟周將軍一起,趁著往返為筑紫移民和軍屯運送墾荒營建的器械、物資時,先後摸索了四趟往返。發現福船在駛出流虯島鏈後,要直達漫長的扶桑東岸其他各處時,確實不太適合利用遠海的大風。
回來後,弟子也在東海郡琢磨過如何改良,還借用了幾個恩師從羅馬、安息帶回的造船名匠、互相切磋,取長補短。
不過東海朐縣的船廠只能造沙船,一些設想難以實現,後來就拿到會稽這邊的句章船廠來實地建造了。最多幾個月,新船就可以下海,明日恩師去船廠視察,也能親自點撥一下。”
李素頗感欣慰,原來他宅家休假的這段時間,諸葛亮已經幫他做了那麼多事情了。
……
李素在句章縣城內歇息數日,緩解了舟車勞頓之辛苦,三月初九這天,終於在諸葛亮的引領下,巡視了闊別一年多的句章港和船廠。
這裡的港口和船廠,距離最初規劃開建,已經整整三年半了,李素走的這段時間,這裡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每天都能有點新東西。
不過,這些東西畢竟是應有之意,本來就在李素的規劃之內,他看到也不會覺得意外。真正讓他意外的,是一些民生方面、自然生長出來的周邊產業,一度讓他對大漢未來的商業社會發展速度,產生了美好的預期。
比如,在去港區的半路上,沿著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鹽田——漢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鹽的生產方法了,但完全靠曬鹽,原本還要近千年之後才會出現。
而哪怕是現在這個時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應,曬鹽之法那也是諸葛亮在實踐,但此前幾年也沒聽說徹底成功。
畢竟曬鹽要解決滲漏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拿著薄石板的水槽來曬,要不就是為了防止曬太久遇到下雨,得曬煮結合。
從煮鹽到曬鹽的研發,並不是一拍腦門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不斷迭代改良的過程。
整個生產環節中對燃料的依賴度,也是從“100依靠燃料的熱力蒸發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緩緩下降的。
此時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溼多雨的句章地區,都看到了區域性的小規模完全曬制海鹽的鹽場,當然是頗為驚訝的。
跟諸葛亮聊起之後,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術——不過這種新技術,在南方潮溼多雨的環境下,還是比較難推廣,對選址的要求極高,沒法大規模複製。
倒是在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東海郡、廣陵郡,已經成熟了,有數百里的海岸線都可以圍墾為曬鹽田,一點燃料燒煮的步驟都不需要。
李素聽了,也是釋然,欣喜之餘,相信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譜的辦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