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2章 周瑜歸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竟前面也統計了,要扛過戰後重建免稅期,朝廷的國債發行總額會超過五百億錢,算上利息就是七八百億。這個負擔實在太重,而且抗風險能力很差。
李素怕的不是朝廷缺錢,而是怕朝廷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因為中途意外而蒙羞。
畢竟信用是很難建立的,一有風吹草動,你加稅容易,可你的債券也會跟原本後世歷史上、朱元璋的“大明寶鈔”一樣很快被人嫌棄,惡例可不能隨便開吶。
在諸葛亮家族放棄了五十億債券後,加上李素的家族也帶頭放棄了一部分,再加上甄家、糜家的一部分操作,
朝廷的總國債本金壓力,從五百億降低到了三百五十億左右,壓力一下子小了三成左右。將來預期的還債所需年限,也一下子短了至少四五年,甚至更久。
當然,這裡面李素放棄的那部分,也不是白放棄的,其中一部分也是為了他最近兩波的加封縣數。
因為最近兩年的統一戰爭裡,他除了對淮南的征服以外,其他其實只是些圍追堵截的工作,嚴格來說夠不上每年加兩個縣,確實需要再湊點錢。
當然這個性質不能叫“買爵位”,而是早就已經“毀家紓難”,現在來“放棄要債”,這樣也好堵住將來民間直接拿錢買爵的惡例——
你得是朝廷有困難的時候,主動用自己的錢幫朝廷做事,朝廷後來還不出來,非要減免,才會給換爵位。
這就好比是“轉股債”和“直接賣股權”的差別。直接允許鬻爵那肯定是不對的,等於直接賣朝廷的股份。
而賣“轉股債”的本質是發債,債還不起了,經營者主動依約把債權置換為股權,這不能說是直接賣股。因為只要他還得起,你就只能兌現債,拿錢走人,不能變成股東的。
而且考慮到李素的封縣數量已經等於關張趙相加之和了,為了降低仇恨,放棄一些債券,也是降低民間的猜忌。同時債轉股這種形式,也不算“邀買名聲”,對個人名聲的作用,基本上算是正負相抵。
最後,李素也適當參與一下這事兒,可以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同時讓諸葛亮家的行為顯得不是太突兀,也是對諸葛亮的一種保護。
制度設計好之後,劉備和財部尚書劉巴最擔心的,就是這種“可世襲的永久免稅權”對朝廷的長期商稅稅源的影響。
畢竟這等於是為了眼下一二十年的財政壓力減負,給子孫後代套上一個細水長流的少收財源。
所以種類和細節的設計,就必須很謹慎。
為此,李素和諸葛亮這倆沒用減記國債換免稅(他們換的是爵位),就毫無心理負擔地幫劉備出主意了:
這些可繼承的永久免稅權,最好設立在科技進步比較容易實現的行業。
比如假設糜竺家這次放棄個十億,可以給他們換取“一萬臺寬幅棉布織機/織錦機的世襲永久免稅權”。
而假設一臺寬幅織機一年的工商稅是兩千錢,一萬臺就是每年納稅兩千萬。等於是糜竺家一次性的投資,要五十年的免稅才能回本。
實際上,要是這個時代有穩定的金融體系和銀行利息的話,糜竺這種投資肯定是不划算的,每年十億增值的利息都不止2了,哪怕永續免稅其實也是應該的。
但這個時代並沒有嚴格的金融利息概念,民間借貸利率雖然高,卻不是你想借出去就有人肯借的。朝廷給你永久飯票、給你永久認購“信託基金”的機會,富商還是應該珍惜的。
不過,李素和諸葛亮之所以建議把永久免稅設定在織機、瓷窯、製糖廠、鋼鐵廠這些領域,一個最大的考量,就是李素和諸葛亮知道這些領域可以有比較快的技術進步。
或許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行業會迎來爆發,新技術的應用會讓產能飆升數倍。再過個幾十年,或許能漲到目前的幾十倍。
如此一來,按照“產量”計算免稅額的免稅權,其實存在一個“貶值”和“產能通脹”的問題,真到了幾代人之後,就沒那麼值錢了,也不會太影響朝廷的工商稅稅源。
就好比現在一臺水力紡紗機,才三十個紗錠,未來要是有八十個一百個甚至從其他角度改良、變得更先進的呢?
而免稅權適用於哪種機器,“免稅鐵券”上是寫死的,現在給你免稅一千臺三十錠規格的紡紗機,未來如果有生產效率相當於三百錠的新機器,一臺頂你現在十臺,那麼未來的免稅權就會貶值到“只能免稅一百臺新機器”。
這是用科技進步來對沖工商稅的稅源損失。技術先進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