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部分,北洋軍閥史話,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巷戰,局勢頓形緊張。北京警察總監吳炳湘乃匆匆地拜會張旅長,要求張旅退出,其理由是北京各城門已經由中立的步軍統領接管。原來自張勳的辮子軍退入內城後,北京變成了三重勢力範圍,駐守內城的是辮子兵,他們仍然懸掛五爪黃龍旗。中間一道是不掛旗的“中立區”,由江朝宗的部隊分駐各城門,江朝宗仍用復辟後的九門提督偽職發出安民佈告。既不稱“中華民國”,又不稱“大清帝國”,佈告的後面還用陰陽兩種歷日。城外則是討逆軍,他們飄揚著五色旗(當時的國旗)。
張勳眼見大勢已去,不由得慌了手腳,他派偽外務大臣梁敦彥到日本公使館要求日使保護“皇上”,不得要領;這時黎元洪還住在日使館,梁見到黎 ,向黎請罪。張勳又想仿李傕、郭汜的故智,縱火焚宮室,挾“幼主”出齊化門“西狩”熱河,當然這也行不通。
這時候北京各城門佈滿了半月形的沙袋,南池子張宅門外架起了機關槍,市區的商店關門閉戶,老百姓惶惶不安,因為他們恐怕辮兵重施民國2年洗劫南京的一幕,然而這一次張勳卻很聰明,他知道北京的外國人很歷害,所以辮子兵完全不似當年在南京那樣燒殺劫掠,居然不妄取民間一草一木。
討逆軍沒有積極進攻北京,是怕巷戰後讓這座古城毀於炮火,所以段祺瑞打算透過外交途徑來解決一切。7月8日段祺瑞派汪大燮、劉崇傑入城和各國公使接洽,請其轉達張勳,提出了以下的四項停戰條約:(一)取消帝制,(二)解除辮子軍武裝,(三)保全張勳生命,(四)維持清室優待條件。同時派傅良佐、曲同豐入城辦理遣散辮子軍事宜。
各國公使推荷蘭公使為代表,把討逆軍的條件轉達給張勳的偽外交部,力勸張勳接受,並表示各國願意承認張勳為國事犯而加以保護。
張勳眼見大勢已去,乃作了一個如意算盤,他想透過外交關係,率領辮子軍安全地退出北京,回到徐州老巢,同時他和雷震春、張鎮芳聯袂向溥儀提出辭呈,溥儀小傀儡皇帝當然批准,並發表偽諭,以徐世昌組閣,在徐世昌未到京以前,由王士珍代理。這自然也是張勳的主意,可以從張勳的通電中看出:
“復辟一舉,聲氣相求,吾道不孤,凡我同胞各省多預共謀,東海(指徐世昌)、河間(指馮國璋)尤深讚許,信使往返,俱有可徵。前者各省督軍聚議徐州,復經寫及,列諸計劃之一。……本日請旨以徐太傅輔政,組織完全內閣,召集國會,議定憲法,以符實行立憲之旨。仔肩既卸,負責有人,當即面陳辭職。其在徐太傅未經蒞京以前,所有一切閣務,統交王聘老(指王士珍)暫行接管。一俟諸事解決之後,即行率隊回徐。”
張勳做夢也想不到,他的復辟美夢竟是曇花一現,而徐州會議時那些“唯大帥馬首是膽”的督軍們,竟然現在用“拖”和“等著瞧”的態度來看他唱獨腳戲。在大勢已去的情形下,他想一走了之。他想學袁世凱,袁當年上演洪憲稱帝,皇帝做不成於是轉回頭要做總統,張勳如今復辟不成,也想回徐州去當大帥。
當段祺瑞透過外交團向張勳提出解決時局的四項辦法後,張卻用四句歌謠來作答覆,他說:“我不離兵,兵不離械,我從何處來,我往何處去。”這時他已忘了那個他所擁立的小皇帝,有人問他怎樣對清室作一個交待,他大聲地說:“我太傻了,人人都很聰明,復辟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也不是我一個人的願望,復辟成功大家享福,如今幹垮了拿我一個人受罪。這件事本來和清室不相干,幹成了,小皇帝安坐龍廷,失敗了,我一個人受罪。”
張勳想把北京的事完全推給徐世昌和王士珍,他認為這兩個人,一是北洋派的元老,一是北洋派的重臣,有他們出來負責,北洋派的人心裡會舒服些。同時,他直覺地認為北洋派並不反對復辟,而是反對他一個人包辦,如今他把北京的善後交給徐和王,北洋派的人自不會趕盡殺絕,當然會放他一條生路,讓他回徐州。他確是很痛心,深深感到自己是被一些軍閥們出賣,因此,他覺得不論維持“大清帝國”,或者恢復中華民國,都讓徐世昌之流去搞,自己越早脫離北京這個是非窩為佳。
張勳一再打電報,一再派人到天津來迎接徐“相國”到北京來輔政,當然,徐在這個時候怎還會跳火坑呢!不過他卻有信給清室的“內務府大臣”世續,表示他對清室的關心,信上說:
“復辟一舉,張紹軒以鹵莽滅裂行之。方事之殷,早知元濟。現在外兵四逼,張軍已不能支。目前第一要義,則為保衛聖躬,切不可再見外臣致生意外。……優待一事,自必繼續有效。昌在外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