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北洋軍閥史話,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隊。
綠營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漢族,因為所用的旗子顏色是綠的,所以稱為綠營。最原始的編制全為明朝的降軍以及收編的隊伍,經過整編後也很像樣。清廷因為這支軍隊熟悉內地的地理人情 ,用之鎮壓漢人非常有效,一般市井之徒,遂得借綠營以達到騎在人民身上的目的,因為只要考中武科,就可為綠營官長,雖不識之徒也無所謂。
綠營歸兵部所轄,全國兵營可分為“在京”和“在外”兩種。“在京綠營”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轄;下分左右兩翼,各設總兵,總兵之下則為城防營,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綠營,分屬於漕運總督,專任護漕之責,其職務等於護路警察。至於“在外綠營”則直屬各省,由總督或巡撫節制調遣,所以各省督撫的官銜有“節制軍務兼理糧餉”一項,就是指綠營。綠營統兵的軍官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百總、外委等。軍隊編制以營為單位,設管帶一人,每營500人。全國的綠營總數共約50萬人。綠營到了清末,餉給過薄,乃多虛額,檢閱時則以僱傭市井無賴充數,武官由捐納出身,軍隊缺額在半數以上,腐化已極,以致太平天國軍興,勢若破竹,綠營乃遭淘汰。
旗營、綠營既成廢物,曾國藩招募土著編練“勇營”,就是後來名重一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和淮軍。由於這場戰爭的表現,勇營竟取得國軍的地位,加以旗營形成虛設,綠營僅存形式,所以勇營就成為清廷鎮內御外的唯一武力。勇營的部勒方法,為明代戚繼光的遺規,以弓矢刀矛為武器主力,鳥槍火統為輔助。淮軍李鴻章延英人戈登編練洋槍隊,是為中國採用新式軍械的開始。
勇營軍紀很壞,擄掠姦殺,視為慣常,曾國荃所統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時竟至全城為墟 ,一個小兵都身懷鉅萬;而清廷當時爵賞太濫,所以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後,勇營之腐敗,至於不堪言狀。而湘、淮兩軍將領也都恃功而驕,數次對外戰爭,一敗塗地,尤其是甲午戰爭,淮軍衛汝貴全軍覆沒,舊軍之劣點,完全暴露,於是清廷才下決心汰除舊軍編練新軍。
由於旗營、綠營都已腐蝕已極,而勇營也只是曇花一現,甲午戰前,清廷有識之士已警覺到清軍的不堪一戰,所以李鴻章在直督任內乃銳意摹仿西法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可惜軍事教育和軍隊組織並不能配合,因此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被分派到淮軍的各軍去擔任教習,教練新操,而軍隊指揮權則仍舊在舊統帥手中,一切戰略戰術依然陳舊,因此甲午之戰,淮軍一敗塗地,淮軍中最有名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全軍覆滅。這時清廷上下恍然大悟,僅只是西法練兵還不夠,整軍經武必需徹底的大改革。於是兩江總督張之洞首先練自強軍於吳淞,聘用德國教官,一切規模體制全部仿效德軍。另一方面在北洋指派胡燏棻練定武軍十營,假小站舊日周盛昆、周盛渤所統領盛軍的營地為練兵場。盛軍原在小站屯田,所以有完整的營房和已開墾的稻田,由於盛軍覆沒於中日甲午之役,因此小站也隨之荒廢,定武軍即以此為營房。
編練新式陸軍的同時,清廷在各省組織了巡防營。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勇營的精壯,另招募民丁,編組而成,其性質系以保衛地方,如警察保安隊,其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
巡防營的章制當然是不符合戰術原則,不過倒是一支經過了新式訓練,並使用新式武器的軍隊,可是由於分子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又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當時的候補道 ,有辦法的則遇缺即補,所以人們稱為萬能候補道),對於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因此巡防營乃變成有名無實,和勇營的曇花一現差不了多少。
巡防營一直存在到辛亥時候,各省紛紛獨立,乃把巡防營改為師旅或警備隊、保安隊。唯一例外的是新疆,直到民國21年(1932年)仍有巡防營存在。
光緒廿一年(1895年)十月,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和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卓、榮祿會商奏請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