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北洋軍閥史話,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革軍制,逐步訓練新軍以代替完全不能“保清衛國”的綠營,於是便在北京附近訓練新軍。這時直隸總督是王文韶。清廷最初是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到小站練兵,這支軍隊命名“定武軍”,聘請德國人漢納根擔任教官。幾個月後,胡燏棻遷調為蘆漢鐵路督辦,於是滿清政府改派袁世凱以浙江溫處道頭銜,留在小站接統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定武軍原有4000餘人,袁接統後便擴充為7000人,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
保薦袁世凱督練新軍,也是由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章、榮祿聯名專折,摘錄如下:
“竊查歐洲各國專以兵事為重,逐年整治,精益求精,水師固其所長,陸軍亦稱驍勇。中國自粵捻削平以後,相沿舊法,習氣漸深,百弊叢生,多難得力,現欲講求自強之道,固必首重練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強,尤必更革舊制。臣等於去歲冬月,軍事方殷之際,曾請速洋隊,仰蒙簡派廣西臬司胡燏燏棻會同洋員漢納根,在津招募開辦,嗣以該洋員擬辦各節,事多窒礙,旋即中止。另由胡燏棻練定武軍十營,參用西法,步伐、號令均極整齊,雖未盡西國之長,實足為前路之導。今胡燏棻奉命督造津蘆鐵路,而定武一軍接統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戒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現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以為根本,並加募步隊二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數,即照該道所擬營制餉章編伍辦理,每月約支正餉銀七萬數千兩,至應用教習洋員最失緊要,應由臣等諮會出使德國大臣與德國外部選商聘訂。……果能著有成效,尚擬逐漸擴充……”
袁世凱受任主持訓練新軍事宜,從此開始了他燦爛的一生,這就是小站練兵。
當時積極促請清廷重整陸軍的,以胡燏棻和袁世凱最力。胡曾將英使所交來的《應時練兵說帖》求寧波王修植編修代擬條陳。王文辭敏捷,對新政研究有素,遂寫成兩稿,第一稿是以英使說帖為藍本,第二稿是加以文字的煊染。胡以第二稿送至京師督辦軍務五大臣慶親王和榮祿,胡因得練定武軍十營;袁世凱聞聽胡練兵的經緯,乃日日趨訪王修植,並和王修植、張錫鑾、孫寶琦、潘克俊四人結成盟兄弟。當時北京侯家巷的名妓為沈四實、花媚卿、花寶琴、林枝笙、賽金花等。袁逐日在大實班宴會,藉以肆應王修植,求王代擬一個練兵條陳,王乃把曾代胡擬的第一稿,即英使練兵說帖交袁。袁的為人在重要關頭極細膩,得王交來之稿,早晚朗誦,緊記要點,然後繕正,求榮祿代奏。榮向袁逐條詳詢,袁亦逐條對答如流。榮大為激賞,乃攜袁謁見醇親王和慶親王,袁亦對答如流,較胡燏棻能抓住要點,加以胡是紹興人,官話不如袁流利,因此袁遂得瓜代胡在小站練兵。
小站距離天津70裡,原名新農鎮,是天津到大沽火車站中間的一個小站,本來很荒涼,只因鐵路修築後,新農鎮成為一個小站,是鐵路必經之地,所以漸趨熱鬧,小站這個新地名也逐漸代替了新農鎮這個舊地名。
這個地方早先曾由李鴻章所轄的一部分淮軍駐紮。淮軍們曾仿古屯田法,鑿川引水以種禾稻,屯軍前後歷時20年,淮軍散後,小站的軍營便變成了廢壘。
這一年袁世凱只有37歲,清廷建練新軍的工作,給他製造了一條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培植自己勢力,取清朝江山而代之的捷徑。
這時候,清廷鼓勵各省建練新軍,各省督撫都爭先恐後地網羅國外或國內知名的軍事人才,充當練兵機構的實際主持人。袁世凱學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文人而“知兵”,他曾寫過一本兵書,又在朝鮮表現了他是文武全才,所以李鴻章很賞識他,西太后的寵監李蓮英也被他買通。當他主持“新建陸軍”督訓工作後,他和其他各省督撫最大的不同地方,就是他的幕僚長並不是一個新的軍事人才,又絲毫沒有戰功,而是一個長於詩詞歌賦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袁除了請徐世昌擔任參謀而外,並請唐紹儀擔任文案。
袁世凱雖自認文武全才,但他畢竟沒有軍事的實際知識,而他所選的文武兩大幕僚,也都不懂軍事,因此網羅實際負責帶兵和練兵的幹部,便不能不找尋真正的軍事人才。前面曾提到天津有一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創辦的,武備學堂的總辦是旗籍道員蔭昌。袁世凱便請蔭昌推薦軍事人材,蔭昌推薦了在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
袁世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