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八十二章 平衡,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就從歷史的情況看,李隆基在後期也不忘玩了一把權術,只可惜是失策,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後,因為唐玄宗的一系列失誤決策,導致叛軍突破潼關防線,進而威逼京師長安。
在這緊要的關頭,皇帝和大量官員,全部逃往蜀中,簡直猶如喪家之犬一般,半路上,太子與其心腹策劃了殺楊貴妃和楊國忠的戲碼,然後,藉口牽制叛軍,樹立老百姓抗敵的決心,讓太子逃離李隆基的視線,並在抵達北方靈武之後,迅速登基稱帝,並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這其實與篡位已經沒有什麼兩樣了,而且,是明目張膽的篡位,可李亨的篡位是有一定基礎的,是在得到北方大量軍官的支援下登基的,而這些軍官掌握著大唐大半的精銳兵馬,是平定叛亂的主力大軍,有這些軍頭的支援,李亨這皇位篡的可謂是底氣十足。
為此,李隆基也只能認了,畢竟,因為他的晚年昏聵,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他的皇帝威望已經大打折扣,從北方將領推舉太子登基,就能看出這一點。
但他又非常不甘心就這麼讓李亨掌控整個大唐,他還奢望以太上皇的位置繼續過著統治天下的生活,所以,他在得知李亨私自登基之後,雖然承認了這一事實,但同時,也立即下詔,讓他的諸多皇子分別兼領天下節度使,以抗衡登基的李亨,最有名的一個就是身為江陵大都督的李僯了。
李僯在上位之後,起了割據一方的思想,不過,由於這個傢伙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最終慘遭失敗,而李隆基大封諸皇子為天下節度使的行為,也讓李亨非常的不高興,如此,在李隆基返回京城長安之後,李亨對待他的父親也非常的不友好,甚至,還把他身邊最得力的高力士給趕走了,簡直就是要活活悶死太上皇,並最終導致了李隆基的抑鬱而終。
一切都是有定數的,李隆基對待自己的兒子很不友好,千方百計的想要限制自己兒子的權勢,最終落得個晚年淒涼的悲慘結果。
“陛下原本最中意的是壽王李瑁,可惜因為貴妃的事情,壽王是不大可能當上太子了,可除了壽王,郯王和永王雖然也受陛下青睞,可他們都有缺陷,只怕也難以讓陛下完全滿意,這倒是一個難辦的事情啊!”
楊國忠一臉為難的看向李林甫。
太子這條大腿,他是徹底抱不上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從其餘的皇子之中,尋找一個可以代替太子的人,並傾其全力進行支援,若他支援的皇子最終坐上龍椅,他的地位就能更加的穩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