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二百四十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安並不是一個高調的人,平常做事的時候都是儘可能的低調,但有些事情卻是不能低調的,是必須要高調處理的,就比如這一次的開學典禮,李安是必須要親自出場的,而且,還要把這個開學典禮辦的很熱鬧,很有影響力才行。
畢竟,李安的目的在於全面推廣普及教育,如此,李安自己必須要開個好頭,要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權貴和大商人,緊跟自己的腳步,出資建立公益學堂,教育大唐的孩童,減輕朝廷的經濟負擔。
京城的老百姓數量已經激增到了幾百萬之多,適齡的孩童足有好幾十萬,但能夠進入學堂學習的孩童只有十萬左右,這些孩童分佈在大唐的數千個私塾之內,大一點的有幾百人,少一點的只有幾十人或者十幾人,甚至還有不足十人的私塾,總之,這些私塾的數量雖多,但容納學生的量都不是很大,
朝廷既然同意李安的普及教育,自然會給予李安很大的支援,傳音學堂旁邊的空地,順利的被劃撥給了學堂,而且是完全免費的。
另外,朝廷的普及教育推行試點已經開始啟動,被確定為試點的自然是人口眾多的京城了,而由於普及教育的孩童數量龐大,且大部分是貧民的孩子,年紀也比較小,所以,普及教育的原則就是就近入學,把學堂建設在居民區的附近,讓貧民的孩童能夠在家門口上學堂,這樣也比較的方便。
這幾乎相當於後世的學區了,不過,後世的學區所衍生出來的學區房老貴了,而大唐肯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這些普及教育學堂都是教育一些比較淺顯的東西,而相對貴族的私塾不存在學區的說法,洛陽的孩子都能過來求學,所以,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在李安提出的教育普及計劃之中,有基礎教育,還有高一點的專業教育,不過,朝廷目前進行試點的只有基礎教育,專業學堂的事情,還在討論之中,畢竟,步子不能跨的太大,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考慮到京城無學可上的貧民孩童太多,僅十一歲以下的孩童就足夠二十多萬,如此一來,若是普及教育學堂的規模太小,就需要建設數量眾多的學堂,這顯然不太合適,所以,朝廷經過一番研究,最終確定了普及教育學堂的規模不能低於三百學童,在人口更加密集的區域,甚至可以建設能滿足上千人同時就學的學堂。
為此,朝廷根據居住貧民區的實際情況,在京城的周邊劃撥了幾百處土地,這些土地就是專門用來建設學堂的,並以最快的速度公佈了出去,以號召有錢人負擔這些學堂的所有花費,送其冠名權和各種名譽福利,若是規定期限沒有人接受,那就只能由朝廷來負責建設和維護了,所需花費直接從國庫裡面出。
當然,這幾百處土地,只是建設學堂的最低標準,實際可能還不夠,為此,若是有人自費購買一處土地,想要建立基礎教育學堂,那也是可以的,只要距離其餘學堂不是太近,或者這一區域的貧苦孩童太多了,臨近的學堂根本容納不了,那也是可以批准的。
就比如李安所購買的一處宅子,就不在朝廷的規劃之內,是李安自費購買的,而旁邊的空地恰巧也沒啥用,鑑於李安的目的和個人地位,朝廷自然不會駁了李安的面子,順利的把這塊無用的土地撥給了李安購買宅子所建立的學堂,並且是完全免費的,只要學堂不改變用途,這塊土地就永遠不會收回。
因為全面普及教育是李安提出來的,所以,李安所負責的學堂,便被朝廷編為第一號學堂,並記錄在案,儘管這個學堂幾乎完全由李安負責,朝廷既不提供資金,也不會提供提供任何的物資和人員,但負責教育的官員,每年都會前來摸底調查一番的,以顯示這是朝廷的恩德,同時,也表達了朝廷對這些學堂的關心,還有就是監督這所學堂到底教了什麼,是否教了一些不該教的東西。
若是一所學堂教了一些對朝廷不利的言亂,或者是非常不良的價值觀,那就不但不能教書育人,反而會因此危害整個大唐帝國了,這也是朝廷最害怕的事情。
孩童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之中,模仿能力最強的階段,也是世界觀形成的階段,這一時期是非常關鍵的,若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良好的習慣,那麼,是肯定能夠受益終身的,而若是在這一時期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那麼一生就都毀了,同樣對於朝廷也是相同的,若孩童時期形成了強烈的愛國觀念,成年之後縱然心有不滿,但至少不會去做賣國賊,或者很難去做賣國的事情,而若是童年時代就接受了反對祖國的教育,那麼成年之後就會成為一名崇洋媚外的賣國賊,甚至到處進行鼓動,來破壞自己的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