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二百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的是啊!紅薯是個好東西,不但好吃,而且,產量也夠高,老百姓就靠著紅薯過日子了,紅薯救活了不少人呢?”
李安也感嘆了起來。
在華夏的明清時期,人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比如清時期的人口,在一百年的時間內增加了三倍多,從一億人口增加到了三億多人口。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明朝末年,從西方傳來了紅薯,土豆和玉米這些高產的植物,這些高產植物的傳入,是導致一百年增加三倍人口的最關鍵因素,若是沒有這些高產植物,人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如此龐大的數量的,高產莊稼是人口增加的最大功臣。
“來來來,原來的客人,這是剛剛蒸熟的紅薯,還有紅薯幹,嚐嚐吧!很甜的,比井水還甜。”
老婆子拿來了熱乎乎的蒸紅薯和蒸紅薯幹,這些是他們的早飯,剛才已經蒸過一籠了,被兒子和兒媳拿走了,他們是邊走邊吃的,另外,還會留一些在午後餓了的時候吃,這第二籠才是他們老兩口和兩個小孫子的口糧,畢竟,在農村,主要的勞力才是最重要的,要先緊他們吃,然後才是孩子們和老人,這可不像後世的社會,孩子和老人都被排在最前面了,畢竟,幹活是不能耽誤的,壯勞力早些吃飯就可以早些去幹活,老人和孩子沒有幹活的任務,自然可以晚一些再吃。
既然這些美味都送到手邊了,不吃就有些不太合適了,嚐嚐味道也挺好的,儘管老郭與李安是吃過早飯過來的,但早飯吃的並不多,吃點紅薯就當是吃點心了。
“不錯啊!這味道很甜。”
李安拿起一塊紅薯幹,放在嘴裡吃了起來。
老郭直接拿了一個整紅薯,也吃了起來,並讚歎味道很甜美,護衛自然也象徵性的吃了一些。
這個地方的紅薯吸收的都是當地的水源,甘甜一些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甘甜的水源滋養出來的紅薯,自然也是甘甜的了。
紅薯若要儲存的時間長,主要有兩個辦法,一個就是把紅薯切片曬乾,做成紅薯幹,還有一個就是挖地窖,把紅薯藏在地窖裡,這樣也能很好的儲存紅薯。
這兩種儲存紅薯的方法雖然都可行,但儲存的紅薯味道卻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況下,老百姓會兩種辦法都採取,一部分切片做成紅薯幹,另一部分直接放在地窖裡,這樣就相當於有兩種食物了,換著吃也不會覺得膩歪。
甜美的紅薯就是好吃,李安不知不覺的就吃了好幾塊了,感覺肚子都有些撐的慌了。
老者和老婆子,還有兩個小娃兒也都在吃紅薯,他們吃紅薯的樣子很有意思,直接連皮一起吃。
而李安回頭一看,老郭和兩名護衛,在吃紅薯的時候也是連皮一起吃的,只有李安剝皮吃的,不論是整紅薯,還是紅薯幹,李安都不喜歡吃皮,一是覺得有些髒,二是紅薯皮真的不好吃,甚至,紅薯皮上面還有不少的鬚根,看著都讓人沒有食慾。
“這位遠客一看就是從小就很有福氣的人,吃紅薯都想著去皮,哈哈!”
老者開口說道。
李安笑道:“老伯好眼光,我家裡特別富裕,從小就吃喝不愁,吃東西挑剔都成了習慣了,不好改啊!”
迎合別人說話,大家都開心,李安早就學會這個了。
“對了,老伯,你們一天吃幾頓飯啊!”
李安開口問道。
“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頓飯,不過,現在有紅薯,也沒啥一頓不一頓的了,覺得肚子餓了,隨時都可以拿過來吃,各家各戶都有吃不完的紅薯,也不用擔心吃完了餓肚子。”
老者開口說道。
自古以來,農村的老百姓,有很多都是一天兩頓飯的,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頓飯,上午大概八九點鐘吃一頓,下午則是四五點吃飯,這樣基本上能夠滿足一個人一天的需求。
若是早上需要早起下地的話,會把早飯直接變成乾糧,帶到地裡去,幹一個時辰再吃早飯,或者早上吃一點,多帶一些乾糧到地頭,正午天熱的時候再吃,這樣就是一天三頓飯了。
所以,三頓飯和兩頓飯是並存的關係,在很多鄉下,需要的時候可以吃三頓飯,但若是不需要幹活的話,一天只會吃兩頓,這樣也比較的合理,畢竟,幹活的時候人是比較疲累的,多吃一頓飯可以更好的補充體力,而不幹活的時候,一天真的不需要吃三頓飯這麼多,上下午各吃一頓就足夠了。
另外,一天兩頓飯的產生原因,還與落後的生產力有關,在煤氣和電力普及的時代,做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